【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宋案重审

读书评论:
  • 颤抖的企鹅
    09-01
    感叹民初报业之兴盛,报类之多,报人之敢言之能言!
  • 滨边美波
    06-27
    久闻大名 说来惭愧 入手两年有余 近日方阅毕 十分精彩 对于 刺宋真凶 尚小明认为是洪述祖 而张华腾 张耀杰 北一辉等人认为是陈其美...... 至于 尚氏对二次革命合法性的证明 可能是受限于篇幅文字 有些地方语焉不详 而用“白朗(狼)起义”来论证袁世凯政府不得人心也不合适 须知“白朗(狼)起义”的性质是匪患......
  • 王讷敏
    07-07
    宋案可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要案、第一疑案。该案与其说是一起刑事案件,倒不如说是政治案件,其案情在当时就众说纷纭,百年以降,更是未达成任何共识。尚小明教授遍寻史料,以严谨、求实之治史态度成此皇皇五十万言,实属难得。该书区分刺宋案与宋案,以详实之史料论证洪、应为刺宋主谋,袁、赵二人与宋案有涉却非刺宋元凶,而陈,黄为刺宋主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虽然宋案之真相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政治谋杀本身就有无法推断之性质。但本书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大量史料之运用虽导致其缺乏阅读趣味,然本书之最大价值亦在其中。
  • BBpanda
    07-22
    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当年唐德刚推论的升级版。
  • 长河落日
    09-17
    一切翔实严密、逻辑丰满的史学考据,其可读性都绝不逊色于精彩的推理小说
  • 月眠
    07-24
    档案学派搞这些还是比较好
  • 浅海
    12-24
    12.24 中国近代史课 尚老师花了一节课讲自己对宋案的研究。在上课之前就知道他肯定会着重讲宋案,激动的心情驱散了早八的疲惫和困意。讲课自然是精彩而透彻,让我产生一种对史学研究的见证感。“宋案近百年的研究史实则是失败的研究”,他真敢说,也确实说到做到了。立足史料证据、背景政情的两个原则和联系多个环节的思路是其能取得突破拨云见日的关键。从此之长见彼之失,过去研究或是没有足够重视某些史料且史料不全,或是孤立地看待刺宋案而没有联系起前面的众多环节与当时的主要背景,或是存有先入为主之念(屁股决定脑袋)。优秀的史家正是要尽量克服主观干扰发挥技艺求真求实,尚老师正是这样一人。《宋案重审》显其功力,一辈子有这样一部有分量的书,作为史学学者应是无憾。
  • 笨笨
    07-08
    拿宋案当小说看的,实在惭愧。洪和应的形象太经典了,既有四篓螃蟹死了一半只好送总理的细节,又有“毁”和“燬”这种预留伏笔的心机,古今中外的公务员队伍周边这种看似精明社会的蹩脚货从来都是一抓一大把,给这两块料穿越到70年代的美国去估计就是张罗着往水门大厦装窃听器的。
  • 琳琅满木
    01-26
    考据宋案,尚老师观点认为洪、应为真凶。该书可能是迄今为止对宋案考据最详细的最全面的。当然,政治谋杀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不可考的性质。
  • 奔流123
    05-22
    全书展现出了作者极其强悍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宋案之后,谣言纷起,各怀心思,乱如丝棼,不易索解。作者独具全局意识,敏锐地意识到“刺宋”仅是宋案的最终环节而已,往前溯源,理清了案件的演变过程及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见人所不见,豁然开朗。另外,作者强大的解读材料的能力亦让人叹为观止。不孤立地看待材料,而是在努力搜集整理、挖掘资料的同时,将史实考证与当时政情变化紧密结合,注重材料之间的相互映衬,让材料本身说话。相形之下,文中提到的思公、张耀杰等人,凭一己私见,过度甚至是错误解读材料,一厢情愿,就显得逊色许多。专业与业余之别,高下立判。
  • 栗子有毒
    11-06
    今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从周五晚上到周二晚上,虽然断断续续,却酣畅愉快。像当年读《纪事录笺证》一样。如果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证据,宋案可以定案了。读完想的最多的是两点 一是后记里说的因为太沉迷研究没有早成家,对不起父母亲人,都这样了肯定能出成绩。二是 武士英这个人就22岁,换今天就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是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历史,也丢掉了性命,他从旅馆带着破被子出去的落魄,跟人吹嘘要发财的狂热,让人想起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赵秉钧是真的冤,某种程度上还是宋教仁坑了他,如果宋教仁不支持他,也许他还当不上这个总理?
  • swim*in*ice
    07-21
    这本书相当值得一读。未曾想过民国的命运竟被两个小人的私欲所改写。但读到最后,也能体会到民国伊始南北分歧导致的必然冲突。书里引用荀子“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袁世凯、赵秉钧任用小人,采用非法、阴谋手段对付政敌,助长了小人的恶念,最终杀宋。袁世凯虽不是主谋也难辞其咎。另外,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看《走向共和》,看到孙中山因宋教仁被刺而悲痛欲绝,现在理解这种痛苦不仅为损失了同志和挚友,而更在于他后悔把权力交给了袁,而事实证明袁只是道貌岸然的独裁者。
  • 周明河
    03-05
    作者的确是下了一些功夫,提供了不少的新史料和新证据。但是很多分析依然无法服人,比如说对宋教仁所谓“大公无党”之“党”(党本有朋党之意)。另外袁下野前托咐的洪根本不是洪述祖。袁克文人品怎么样?这个其实也是重要问题,他的话较为可信,而党人的话大多不可信。包括对陈其美的研究还需加强等。
  • hzbbb
    07-17
    我觉得,一个学者,一辈子能写出这样一本书,也就值了。虽然有部分论证的地方还不够完整,有部分观点还是以推测为主,但是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尚小明老师能够在一百年以后,用几乎所有可用的历史资料,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到如此程度,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肃然起敬。如果未来没有新的核心证据被发现,我觉得宋案的真相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厘清了。
  • 云归
    09-27
    这本书的意义堪比邵维正考清一大情形。如果再没有什么关键证据的话,那宋案应该可以宣布结案了。【PS:对懒人而言,看第八章就可以了;再懒一点,翻翻附录二也就够了。】
  • 维舟
    09-18
    史料已相当齐备,治史功底也很到位,不过,尽管再三强调“宋案”≠“刺宋案”,但还是聚焦在给案件一个合理的解释上,也难怪很多人读后的感受仍在“刺宋这一百年悬案的真相”上。这还是史观自身所限。反过来说,如果后人还继续循着这一路径治史,那宋案也已差不多题无剩义,必须另辟蹊径。
  • 中世与近世之间
    09-17
    谈不上翻案的翻案之作。作者认为杀宋乃洪述祖自作主张以邀功之举,是为本案唯一真凶。然其终是受袁世凯种种不法手段之启发,而事后袁为躲避宋案之冲击,纵容洪并阻碍赵秉钧出庭,终不免伯仁之嫌。此案之为悬案,另一原因则在于种种巧合,如武士英、应夔丞、赵秉钧、王治馨之死,阴谋论丛生本是应当,然而历史终有这多重偶然之事,自是其趣味之所在。本书一出宋案基本可为定案。但作者为二次革命国民党一派的做法辩驳,我想仍可商榷,仅观临时约法的出台过程,孙中山等人只怕对于民主制度的理解其实也并不比袁世凯强多少,只不过袁的在位加速了这种决裂罢了。另外所有嫌疑人中,最冤枉的大概就是赵秉钧,洪本为袁监督其之人,然仅因上下级关系便成为众矢之的,又心甘情愿为袁所摆布,其早逝与这场风波只怕难脱关系,悲夫!
  • 李静睿
    04-03
    真好看,历史学家破案。我一直觉得宋案不拍电影非常可惜。
  • DRYJIAYOU
    03-05
    作者几乎穷尽了关于宋案的一手史料,尤其是在应宅中发现的电报资料,以此作出了精彩的分析,认为刺杀宋教仁是赵秉钧的秘书洪述祖唆使应夔丞所为,而袁世凯与赵秉钧只是参与到令洪述祖收集证据暗中诋毁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的行为之中,刺杀宋教仁与袁赵无关,因当时国民党人无法正视所获证据、袁世凯对洪的庇护、应洪二人在策划、审判过程中的谎言以及应的党羽所释放的烟雾弹使得后世人们对此案无法通盘检视,以致错误百出。总而言之,刺杀宋教仁更可以说是袁世凯对自己亲信行动掌控的失误,这也与中国传统政治中利用亲信暗线操作政治有关,这与尚老师前期对幕府的研究一脉相承。
  • 周青崖
    06-14
    费了两夜,把尚小明《宋案重审》读完了。档案材料用的细致丰富如此,张耀杰思公金满楼辈,被衬托的高者近儒低者近丐了。尚小明这几年火气甚旺,在北大跟少林的火工头陀似的,一出手杀伤一片,此书对袁伟时不屑之意溢于言表,对杨奎松也有讥讽。也难怪,当今谈论民国史的,不懂的乱说,为翻案而翻案,为黑而黑,为站台而站台,比币圈还乱。感性治史的坏处不亚于工程师治国。宋案纷纭,当时身在局中人都不明所以,更可况后辈人。材料都占全了,别人的拙劣处自明。书中论赵秉钧“看轻了国务院总理这个头衔,也看轻自己”。专注史实最好 ,讥扁他人不好 。其实也是,文字不能与不如己者作缘,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