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物的追问(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

读书评论:
  • 皓月
    03-24
    首先展开对物的追问的不同面向,物以科学的、技术的、日常的、陈述的、主客体结构的成为这一个,其实这一个的成立是历史性的问题。物成为物,物之物性在于何时何地何情状的绽现。第二部分是对康德纯批的解读,海德格尔将纯批视为康德对于物的本质追问,康德仍然接着牛顿科学物理与感官感觉经验综合的路径,并不同于先天分析与后天综合判断的,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海德格尔并阐述这一至上原理的何以可能,并说明康德的思维与直观,经验之本质与纯粹知性的循环论证。那么对物的追问到底来仍然是追问人是谁的问题,人并不是超越于物的存在,而且人与物的映照,居间活动。
  • spenser
    11-09
    哲学家解读哲学家,几乎读出了一本新书,“我们始终是居间的,必然介于人和物之间活动“ 绝了
  • 阿丰
    09-30
    人被理解为那种总已经越向了物的东西,以至于这种跳越只有通过与物照面的方式才得以可能,而物恰恰通过它们回送到我们本身或我们外部的方式而保持着自身。
  • Hugh
    12-08
    海德格论康德三书之一,虽然是讲稿,但仍可见其用力深厚。
  • Cele
    03-14
    鍵:「一般經驗之可能性條件同時就是經驗的對象之可能性條件。」
  • 鹅杆菌
    07-01
    4.5 海德格尔不管讲什么 都能扯到他的“存在”上
  • Booker·Comstock
    03-29
    海德格尔带你读纯批,大学教授始终是大学教授,德勒兹的文章相比起来阅读性就太差了
  • 君山
    08-01
    “康德二书”较“康德书”看起来更“康德”一点,涉及更多对《纯批》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具体内容的评述。特别值得注意的几点:1.作为对物的追问,问的是“物是什么,某物如何显现?”物的追问是一种历史性的追问,这意味着它并不是过去的事情,而是还在发生的事件。相关于物的问题首先是,话语或真理的本质从物的本质出发而得到规定,还是物的本质由话语之本质来规定?两个引导性的问题:(1)诸如物这类的东西究竟归属于何处?(2)我们从哪里来获得其物性的规定?2.在康德那里,物之物性的问题被确定为对象之对象性如何被实现的问题。如果对象没有事先通过先天综合判断而得以面对-而立的话,经验的对象(真实的物)就是不可能的。“一般经验之可能性的条件同时就是经验的对象之可能性的条件。”3.对象之“对”、“立”,直观与思维。
  • Warison
    07-17
    我们追问物之物性。这种使物成为物的物性,必然是某种非-有条件的东西(Un-bedingtes),借助“物是什么”我们追问无条件的东西(Unbedingten)。传统理解认为物的显现方式为时空框架中的感性确定性,内在结构为诸特性的承载者。近代理解的关键是数学之物。康德对于物的追问,问及了直观和思维,问及了经验及其原理,即问及了人。“物是什么”的问题就是“人是谁”的问题,这意味着:人被理解为那种总已经越向了物的东西,以至于这种跳越只有通过与物照面的方式才得以可能,而物恰恰通过它们回送到我们本身或我们外部的方式而保持着自身。在康德追问物的过程中展开了介于物和人之间的一个维度,它越向物并返回到人。虽然康德忽视了去追问和规定可敞开的东西,即先于某种对象化而与我们照面的经验对象所特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