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读书评论:
  • 韧勉
    10-10
    2019年至今读到的信息量最大的历史学专家的随笔集,有关民族史、魏晋史、史学理论和书评的若干探讨,罗新老师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他将西方内亚史研究有关中国上古史、中古史部分相关前沿以及理论体系介绍到中国,并且之于目前的上古史与中古史研究提供了诸多研究方向与学术构想,最喜欢《遗忘的竞争》一篇,他指出记忆可以由遗忘来定义,历史的不确定性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由之径。
  • 中世与近世之间
    10-31
    大体有两个部分:一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的反思,二基于以上理论的个案分析。作者认为史学家的美德是批判、怀疑和想象力。历史学者应该做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和抵抗者,这即是作者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是对现实的关怀,佩服作者敢于说话的勇气,毕竟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关于史料和史学的关系,作者认为一切史料都是史学,全部史料都是遗忘竞争的结果,了解其竞争过程更为重要。而民族的认知,作者认为其本质是一种政治体,其凝聚过程是政治关系,政治利益和政治过程。方法上,作者还对基因技术在历史学研究的应用提出了批判。作者主要关注点自然是北方民族史,其在书中对于民族主义在史学研究中的泛滥多有批判反思,并以黄种人的接受史为例进行了讨论。此外有关民族起源的记忆和传说,游牧帝国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构造,作者也进行了具体分析,颇有启发。
  • 11-11
    这本书像冥冥中被安排到我面前的一样,回应了我之前所有未能明晰的感悟和选择,更确切了前行的方向。恰逢其时。【通宵看完了!上一本手不释卷通宵看完的非虚构还是《江城》等我重看再来慢慢整理摘抄。【不轻易接受胜利者的战报,作为一个反叛者,有所不为是一条原则……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封底这段话,是近年来最感热血的文字了——不只是历史学家的美德,而是人之为人的美德。
  • 一大坨
    07-03
    几乎篇篇精彩,在《遗忘的竞争》里面简直是泣血呐喊希望结束民族主义的史学范式,令人动容
  • 木下天一郎
    07-31
    学问高深者,随笔文章亦可以得见其所思所考所关怀所寄托为何物。例如他不仅历史记忆与历史遗忘,质疑历史学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指出史学家的责任——坚守底线,勇敢质疑与反思。前八篇随笔足见史学认识,匈奴,公主几篇足见语源学、碑铭学治学功力,华夏边界等尾篇足见视野格局。
  • 琴 酒
    11-20
    “有猷有为有守”,语文学功底和识见都极高。遗忘在历史理论中作为历史研究的关键词出现年头也不短了,然而这里写崔浩的一篇真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仿若被理论照亮的历史又给了理论一个极佳的注脚,喜欢。质疑现有历史论述的部分也时常看得人当头一棒,比如开篇就涉及的魏晋南北朝江南大开发,其实不是生产技术随着人口流动而自然带来的,而是将蛮越改造为国家体制下的新型劳动者,此过程并不是田园浪漫的发展史。
  • 翊夕
    06-10
    读此书时需搭配零度可乐,再配合一席演讲视频效果更佳。
  • weictsai
    10-26
    羅老師的文筆確實沒話說,買了十本送導生讀。
  • D_宗师
    03-11
    豆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那些打着“客观”旗号反传统常识的书,在涉及一点点政治要素的时候,评分都异常的高。这本《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评分竟然是8.9,但是我看这本书的感受纯粹是浪费时间。叨逼叨逼一大堆,除了一个“我们要客观对待,评述和分析历史”这句没用的废话以外,这书基本没什么价值。我觉得吧,历史研究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讲清故事的原委和成因,除此之外,我管你丫客观不客观呢。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就是特别喜欢搞这些小动作指桑骂槐。
  • 堂本栞
    06-29
    还行,感觉这本书原意不在对大众进行最基本的历史学常识的科普,只是罗新的文章合集,最开头的几篇随笔涉及到了这些问题,并且罗新的立场也比较开放自由,所以觉得还不错。后半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他的历史研究随笔,我对中世纪中国史没兴趣,看的也就一目十行了。前面一半的文章,对高中生和大一大二低年级对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应该会很有启发性。
  • 大秋呢
    07-30
    这段话应该适合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我们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午夜燃灯,在黑暗中守护火种。
  • HeliumTrois
    06-09
    学好生物学,把种族主义者的脸打肿(
  • 晨华暮落
    06-07
    思考中散发着一种说不清的历史学家的浪漫。
  • 索马里
    07-11
    听说责编做完这本就离职了,非常可惜。这样的“历史学”写作,真是特别棒的启蒙。
  • 安提戈涅
    02-28
    在评价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时,罗新评价这位学者有几个特点,一是他的著作都有或明或暗的理论来历,对国际学界的诸多流行议题都有所回应,二是他是深谙语文和语言重要性,三是他的著作表面上没有理论的明显痕迹,却能在挑选的细节里抓住读者。罗新之所以注意到杉山的这些优点,是因为他本人的历史研究与历史思维也洋溢着同样的风格。无论是谈论专业性极强的匈奴历史问题还是略带普及性的人种辨析或者民族主义思辨,罗新的东西首先是“好看”,在小的问题细节上抓得很稳——我们大概很难觉察出习以为常的“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这句歌词里隐微的立场问题吧。好几篇文章类似于巴特所谓的“神话学”,是把历史堆叠的层层岩石与观念剥离干净,流露出的历史思维方式也是值得嘉许的,有一种难得的审慎、冷静与克制。
  • 赫恩曼尼
    03-05
    看罗新老师严谨审慎的思辨过程堪称享受;有些地方明明是在讲历史学概念,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正义感是怎么回事。虽是一部书评、随笔的合集,但本质上都在讲“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1.进取需要勇气和能力,也需要时代条件,条件不具备时守节无为也不易,同样需要勇气。2.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质疑、反抗、抵制主流的历史理解。3.记忆是历史,遗忘和空白也是,过去是丰富的,越单一、纯粹、清晰的历史就越危险。4.历史的传承是激烈的竞争过程,政治权力主导的集体遗忘是由竞争力量严重不均引起的,而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重现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对,这就是那个会说出“一生所学,只为此刻”的人。
  • 维舟
    01-22
    学术随笔集,用力或不如作者专论,却很“好读”。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批判、怀疑与想象力”,这些对当下确有重要意义;但严格来说,所谈大抵是二手的理论,少有自己的创见。其民族理论多来自西方中世纪史研究、后现代族群理论,甚少参见人类学、社会学,视野不算很宽广,故时或重复征引。有时不知不觉陷入矛盾,如先引国外研究强调遗忘的积极作用,但随之其实又想挖掘那些被遗忘、被湮灭的叙事;既批判历史决定论,但自己的论文其实也常可见历史决定论。这不免给人感觉,他知道某些原则是对的,但自己身上也带有未觉察的烙印——当然,这一点或许人所难免。
  • 艾睿恪
    05-26
    历史学家的美德、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本身已经说明,罗老师心目中的历史学家不单是求真的现代史学家,要同时兼具「教化」功能(当然,这里的教化不是为了稳固反动统治),史学家同样应该不惮阐明自己的价值取向。
  • 陳念嗔
    05-28
    中文系本科的历史学者,写的文章确实不太像历史学,却在反思“历史学反思”。
  • 摸鱼居士
    05-28
    大约是现在的历史学家里少见的脑袋不僵化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