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

读书评论:
  • Phyllis.L
    09-01
    不适合三代贫农阅读。
  • 二毛
    07-28
    作为一本长篇田野研究调查报告,作为一个在美经历过书中这一系列并拿过投行/咨询offer/面试的读者,这本书既真实又好看。读社会学的朋友曾描述“我们社会学的第一节课,教授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教育的意义是什么:1.brainwash,2.社会分层”。从最开始的调查研究到现在,这十几年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如tech提供了更多向上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非顶级精英非名校进入EPS。但教育的社会意义依旧没变:大家依旧靠着elite school追求elite title,社会上还形成了一个“教你如何进入EPS”的巨大产业;哪怕失去了一些名校光环,能进入EPS的最终依旧是有资源有机会有眼界不愁吃穿心系大众的不相信这种出身不平等的(中)上层青年们。不仅仅是EPS。这是现实中整个美国社会。
  • 猫的猫次方
    08-07
    优秀的绵羊就业版……以及很多一开始定义的“什么是优秀”这个目标函数本身的量化方法就有问题 特别是随着各方面的发展,这种惯性会引起各方矛盾甚至影响真正生产力的发展……
  • 该隐的恶
    07-11
    帝国崩溃的前兆,西方这种社会模式逼得穷人大规模减殖,而这种减殖造成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劳动力减少,只好通过移民增加劳动力,这样一来,如果他们有自己文化宗教,他们会改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宗教,西方伊斯兰教移民就是很好例子,伊斯兰教信徒增加改变了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
  • 司马乐天
    07-25
    高薪职位招聘的道与术,揭示了一个惨淡的社会现实——“你一生中要做对很多事情,才能在应聘这份工作时有竞争力。如果你来自未得到充分代表的群体,那么需要做对的事情呈指数级增长”。中间部分最精彩。
  • 上海的文学小馆
    08-09
    你不可能站在集體主義的路上懷揣著整個人類的共同理想,所以教育變成家用電器,這本書就是它的說明書。
  • 九五
    10-12
    有学术论文同一个论点反复说、凑字数的毛病,其实全书的内容完全可以压缩在一万字左右的论文里。注水太多了。首先,说精英阶层,只会看到高收入阶层,忽略了精英的深层含义。其次,说是考察出身如何影响命运,实际上只考察了高等学府,尤其是只针对常春藤名校的学生做调查,这些学生本身就已经是一只脚踏进了精英阶层的半成品,采样这类学生也太偷懒了。其次是所谓的就职调查,只针对EPS三类型公司,进一步使全书社会调研的范围和意义变得狭隘。最后,这本书几乎三分之二篇幅在说面试细节,我看不如改名叫《名校生面试技巧大全》。三星给作者兢兢业业凑了一堆的学术参考文献
  • 09-18
    作者花了十年做这个研究,怎么说,有点羡慕。
  • 情绪壁垒
    01-26
    优秀的标准来自于富裕家庭的定义(气质出众、情绪平稳、博闻广识、多才多艺背后都是富裕的影子)。对不起,这个世界有钱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 RE-LW
    09-20
    研究狠不错,尤其是EPS的小世界,真的开眼。我不是很满意的地方在于,它给出了一个结论,一种答案,是我们这种无限代穷人都心痛的事实——富人全面碾压。无论是社会资源还是传承接代还是视野格局,没钱注定被一点点排挤成渣滓。现在我们可以奋斗,可以从自己做起去博一个不错的将来,富三代才贵,日子还长,就让我穷且自在地活着吧。想这些狠容易自闭。
  • 三顺~
    07-23
    精英定义精英,选择精英
  • 维舟
    04-29
    从美国投行、咨询和律所这三个顶级行业的人才选拔机制入手,观察其精英选拔机制。写法很规范、严谨,可能很多人读完觉得卑之无甚高论,但社会学研究本身并不旨在得出多么惊人的结论,而是揭示一套机制如何运作。在这方面,这本书可以给我们诸多启发,包括中国社会在这方面可堪对比之处——既有好的一面(贫寒子弟的流动可能性更高),也有坏的一面(选拔机制不鼓励人才的多面性与创造性,对创意经济的抑制与损害)。
  • 08-03
    基于美国社会环境下的招聘条件解析?老实讲看标题我还以为是什么分析阶层固化的社会学研究性文本,结果全书都在讲招聘内幕,对于有志在美国大公司工作的人可能有些用处吧。
  • 大脸
    08-14
    推荐。通过访谈投行、咨询公司和律所三大名校毕业生聚集企业(eps)招聘评审人员,窥探顶级企业在选拔精英的关注点,验证精英阶层的自我繁衍。中段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如何面试,案例鲜活有说服力,做为面试圣经都不为过,但还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即重思维结构、轻观点知识,关注人物状态和感知力、轻视技能和专业素养,喜好持有专注激情的荷尔蒙、厌烦务实冷静的实力派,虽文化相差较大但中国企业也在向此转型。书中还指出,相比工薪阶层子女更多关注学业gpa,富有阶层孩子通过家庭资源换取到自我表达、能动性锻炼的机会,参加社会活动塑造人脉和交往能力,以光鲜的学业外表现赢得企业关注的(也真的是企业所好),甚至勾搭圈内人得到举荐。全书核心观点是精英阶层通过对选拔时“人的优点”的界定和过滤机制,实现了精英的再生产和阶层固化,洪流难抗
  • 阿阿阿阿阿潘
    07-04
    这本书里最吸引我的是“光鲜”的定义。而且感觉非常适合当作应聘指南阅读
  • shininglove
    08-04
    很多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靠的是父母打通关系,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竞争从上辈子就开始了。
  • 書魚
    08-04
    对于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皮埃尔·布尔迪厄,《继承人》(Les Héritiers)
  • mashimarro
    07-08
    重要的是揭示了富人们如何将经济资本借助学校和教育的制度性文化资本,再传递为子女的经济资本。提到“富二代”我们往往觉得不公平,而如果富人家的孩子同时名校毕业、多才多艺、谈吐不凡,则很难否认ta是个优秀的人,能够获得高薪也是正常不过的。这背后不过是特权换了一种更隐蔽、更微妙、更需要精心运作的方式传递,用一套选拔的话术,将经济和资源上的不平等,转变为个人天赋、品质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