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暴力拓扑学

读书评论:
  • veg non veg
    06-14
    有意思,从各个角度剖析「暴力」的内涵。观点稍显重复,读到后面我也有点赶了。
  • iason
    04-03
    第一本韩炳哲。前三十页归入快乐阅读典范——何以如此简洁!之后多有重复,然而不啻为体系建构之作。「绩效社会」、「扩张性」等范畴于穿凿当下显然颇得寸劲。对阿甘本、福柯、德勒兹、奈格里等一票左佬有近乎激烈却不尽然有力的回应(多处存疑),对立论证的方式一再反复也就生硬。再三强调规训社会(也就是否定/排斥社会、免疫社会)的消亡和后现代扩张性社会的主导,而大疫之下似是全球化回缩免疫模式腾起的时刻来读这本书,也就不免倍感错愕,也很有刺激性。如一个评论所言:还是简介写得太好了。
  • Glacies
    06-18
  • 感冒香菇
    11-30
    自律是对自己的暴力。
  • 06-06
    脑补EVA重启的暗黑料理 - 后现代解构的暴力大概便是精神污染与自体内耗产生的无奈暴走。跨学科炒冷饭还是挺清奇的。
  • 养鸡场客卿
    08-10
    完全不够拓扑,仍然处在内外对立之中…对引用的思想家的解读与批评让人感觉到他只读过导读,对阿甘本的批评尤其无厘头
  • 戈多不来了
    08-25
    和透明社会一样,是一本形式大于内容的哲学小纪。通过词源与词根的解构,来产生论点。对普通读者而言,大量的推理生硬且突兀。气势颇具暴力白左的生猛作风。全书总结起来,与透明社会的论述结晶基本一致:资本主义的邪风歪气已经渗透人格,愈来愈不好对付了。
  • 圆桌骑士
    11-17
    规训社会的暴力模式,是我能够逃脱的出来的吗?我从一出生就顺理成章的落入了这个透明的世界之中,并且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模样。何为真正的自由?我该如何想象?就如同,人三维的大脑如何能够想象四维空间的模样呢?
  • 新起点
    12-11
    当暴力以更隐匿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它所拥有的破坏力已成为一种内在的解构。不同于来自外界迅速、猛烈、冲击的感受,内在的暴力更加缓慢、柔和甚至完全感受不到其的荼毒,正因如此,与其说人会因病症而将痛不欲生,不如说是自己竟是乐享其成的,这是多么的讽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难以区别,施害者与受害者合二为一。
  • 霍普先生
    11-06
    韩炳哲系列中最厚的一本,也是八本中逻辑最清晰、论述最规整的一本。阐述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暴力解释框架(以及所谓拓扑结构),其他七本可以看作是这个理论框架在不同领域(如政治、社会、审美、传播等)的具体表现,个人感觉韩炳哲的社会批判甚至可以称之为“新暴力批判”了。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暴力既是当今社会人类普遍遭受的一种精神压力的实质,也为解释这种精神压力缘何产生提供了一个本质性的源头。
  • 尼不可
    10-23
    关于暴力理论的简明读书笔记。第二部分与前面几本内容略有重复。不过从原版出版顺序看,这一本应该是囊括了后面几部杂文集的基本论点。
  • drunkdoggy
    11-14
    “活死人,如果你们更加相信人生,就不会拜倒在瞬间之前。”又看了一遍,暴力的心理学一章很有启发。作为暴力学的梳理和辨析还是很清晰简洁的,正确路径是看完马上去看齐泽克的《暴力》~
  • 劈头士》睁木
    11-15
    中信编辑赠书。一如既往在各家论断间穿梭,一如既往谈及后现代的绩效主体及抑郁,但这次我是被暴力考古学打动的~远古宗教是一种情结,是同暴力彼此互动的结果。献祭就是最为重要的互动形式之一。阿兹特克人甚至发动仪式性战争,以获得战俘,继而当作人祭献给嗜杀成性的战神。在远古文化中,暴力扮演了宗教交流的主要媒介。与此同时,人们就在暴力的媒介中同暴力之神交流。一旦暴力被当作神性体验,那么与暴力的关系就迥然不同于从前了。暴力不能被简化为防御和预防,正如吉拉尔所解释的:“暴力在这些社会中可能引发的弊端如此巨大,而疗治之方又如此孱弱,以致人们将重点放在了防微杜渐上,而预防领域之首选就是宗教领域。宗教层面的预防可以具有暴力性质。”如此看来,宗教行为首先就是缓和暴力,阻止其爆发,当然还得借助暴力。
  • malingcat
    11-27
    “绩效命令要求将自由转化为强迫,不再是剥削他者,而是剥削自我。绩效主体剥削自己,直至它完全崩溃。暴力和自由在这里合而为一。因此,暴力成为一种对自己的暴力,剥削者就是被剥削者,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过劳症是这个悖论性自由的病理学表现。”——今天看此书,别一般况味。
  • 十万八千鲤
    11-14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写得太好了,全书不断地论证就是为了指向简介中的几条结论,短评都没法写了。感觉多多少少有点福柯的影子。
  • 偷着乐的镜中
    11-17
    虽以暴力之名,但韩炳哲在这本书里终于建构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思想体系。「后现代的绩效主体」作为核心概念,既不同于笛卡尔式的「破碎-思想-自我」,也不同于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而是一种透明的(他者消失)、扩张的(茎块)、非神圣的(监守自盗)。这个核心概念是现代绩效社会总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现代社会文化的机械图景。但必须要说的是,韩炳哲很大可能是先把握了现代社会原子化的特点,再倒置现代思想家的理论。故行文充斥着大量的二元对立,这不符合一般的论证逻辑,却让理论显得和现实异常契合。并且站在后起的立场对前人理论进行批驳也显得不够谦逊。但终归给出了一个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