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画见

读书评论:
  • 水怪妈妈
    07-18
    看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论画,就像是一场思维游戏。之前看过美国诗人论爱德华霍珀,著名作词人姚谦论画,这次看止庵老师论画,文学底子又不自觉的透露出来了。止庵会时不时抖出文豪与画圣的类比,比如:德·基里科与卡夫卡,鲁奥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马格利特与纳博科夫和卡尔维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读来意味悠长。
  • EE
    11-06
    主观描述画面内容的杂记,也配出书???发微博吧您累。不过对于画画者而言,读这种观者反馈真的是如同看笑话一样的快乐。跳脱技术看题材本身,好像,脱离了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学性大于美术审美性。
  • 王小七
    11-15
    这本书在巴黎之前读到,现在拿来重温,视角更关注于画作本身上。如止庵自己说的,他无意去费笔墨在画家们的佚事和生平上——那些已经被张佳玮们写的耳熟能详,更多想要谈论画,或者艺术本身。他的视角是直接作用于画布的,所以对读者来说会有一些不太友好,希望将来每看得更多一些都能回过头来再读一读。
  • 智术师
    11-23
    本书非常好,我感觉很多读者根本不明白止庵在说些什么。
  • 苦丁茶
    12-13
    很真实,也确实没共鸣
  • -holifey-
    12-24
    仅仅是作者非常私人的观画体验(个人感受),随便看看就好,不必当作美术知识。他对高更梵高莫奈的部分观点还是有失偏颇,不敢苛同。说实话,他出这本书的意义不大,不如看蒋勋的艺术书,不建议入单。
  • 瑰夏
    05-06
    编辑不懂如何做好资料的对应,导致没有画作图片,完全听作者散讲。作者自己都觉得写这本书真吃力,说明这不是你的菜,别写了。可是,就要写出来,还是厚厚一本,想来是不愿意埋没自己走遍各大美术馆看了很多画的经历。可是,真的又没说出什么名堂。这本书的定位有点尴尬,写给专业人士看,你外行。写给读散文小说的文字阅读者看,缺乏专业性的引领,也吸引不了人。
  • Kanon
    02-04
    画选很多是经典的,对于画说,则是不知所云了。
  • joy
    11-23
    太多没看过的画,太多还不能共鸣和感受的见解,匆匆翻完
  • Encore
    08-19
    书中对蒙克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尖叫》的分析颇有趣,止庵将蒙克的三幅画《绝望》《尖叫》《焦虑》三幅画前后连接起来进行解读,三幅画表达的情绪恐怕当代人最熟悉也最恐惧不过,在他看来,这三幅画传递的绝不仅是个体情绪,更与宏大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那一刻他看见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崩圮,他与我们都将被抛入专制、屠戮和无尽的黑暗之中,而且彼此隔绝,相互无法施以援手。”我们无法阻碍时代的进程,所以绝望,所以尖叫,所以焦虑。
  • 张天翼
    12-31
    一段时间里每天读点点。学张爱玲《谈画》。文章像披挂了好多亮片,粼粼的样子。
  • twinsanne
    08-19
    书展听了止庵老师的讲座,受益多多。
  • 文景
    08-20
    始于马奈,终于培根,讲述情感和艺术连接的生命之书。说是看画,实在看人心。
  • Lordey
    12-08
    本书是艺术史和理论之外,作品与观者间产生的直接经验的呈现。也正是布迪厄在<L’amour de l’art>中所指出的,过分强调纯粹知识理论后所丧失的与作品直接对视下独特而无可取代的经验机会。比起抢占性的单一理解框架,我能体会作者没有侵略性的民主表达。评论之中所谓懂画不懂画,正是陷入了这种话语权争夺中。本书让我想对以往观展前猛做功课的我的焦虑说,放轻松一点,你拥有平等的阐释和理解权力,直观就是纯粹。
  • 于热
    12-05
    止庵老师好像是追随潮流才写开了美术评论,但真的没审美啊
  • 龙之芥
    08-24
    “画见”不是专业画评,不像约翰·伯格评论照片那样严肃锐利,但这总比言之凿凿地说出没有感受毫无道理的判断要强很多,至少止庵很坦率地表达了真诚。以画见心,以文见智。
  • 赵松
    08-16
    这种书,其实很难写。难在要确实有见识,又要懂得点到为止;难在要真有个人的浓厚兴趣在里面,又不卖弄。止庵见多识广,在谈论那些早就被人们谈论了千万遍的艺术家和作品时可以说是既性情又克制,不管你认不认同他的艺术观点,都得承认,他确实是文章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