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耳朵借我

读书评论:
  • 弦歌
    10-02
    文笔没有音乐节目感觉好。读过之后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心得,关键词就是台湾政治。台湾社会的一些沉重话题,命题作文
  • 发条青蛙
    09-08
    两岸乐迷的共性不少,可是音乐人的共性就少了。
  • 木卫二
    03-11
    两岸歌词赏析。
  • 华小受
    06-27
    多是老生常谈了。
  • 彩虹印记
    09-25
    比较狭隘,当然也可以了解下台湾的另一面,卖青春的一类书,文艺分子总爱无病呻吟回忆激情岁月,其实每个时代都是好的,只是你自己心态过时了,马老师要认清自己比较好
  • 傅踢踢
    10-29
    资料很扎实
  • 欢乐分裂
    10-21
    3.5;与其他作品多有重复之处,较最巅峰的《地下乡愁蓝调》浅显直白许多,且后半本因是专栏之故,体量小,内容散,涉及音乐之外的部分虽有讽谑之意,但不痛不痒无甚意思。最喜欢写万青那段:“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来自每一个环环相扣的部件。语言的拣择,便决定了精神的去向。”文字的真诚与否,作者心里当然有底,读者也是一目了然的。民歌部分不惟是台湾独立音乐史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马世芳笔下最深情的组成,歌者和听者均将音乐视之为“思想的载体,启蒙的火种”,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和内地青年形成精神上奇妙的共振,虽非同代人,我们也能从中觅到共情。
  • 朴九月
    08-30
    用细腻浪漫的笔触,描述了中国大陆和对岸台湾的“自己的歌”的音乐史记。有一些故事和人物,在我们看来或许平凡,却被马世芳捕捉记录。他能看见华语音乐的历史。
  • 蓝紫木槿
    02-21
    个人认为最好的当是第一部分:刀子一样的风!这书的一些内容在当下极左的环境下能,也是奇迹!
  • 琴 酒
    05-04
    摇滚或者民谣,剥不开的政治,马世芳说了很多。虽然事态从不总如浪漫主义者所言的那样,但能相信所相信的,是幸福。啊,最喜欢万青的那一篇,想要好好地认真地从头到尾听一遍那张专辑。
  • 室内滂沱
    07-24
    大概四分之三的好文章,四分之一的草草小文。这本书虽然看起来没有前面两本书里那种专题长文看得过瘾,但实际上马世芳的笔调还是成熟了的,正处在混成“乐评老大哥”的前一站,慢慢也开始对台湾乐坛和整个台湾文化有一个发言,不再是从前甘当旁观者的年轻人。台湾乐界几乎所有大腕都是老流氓,马世芳的闲淡性格让他大器晚成。
  • kivo
    08-22
    马世芳老师的这本《耳朵借我》,里面与他的节目《听说》重叠,阅读的时候,如果你能让他介绍的那些音乐当成背景,阅读时你一定会发现,音乐和文字所共同构成的世界,会在弦外之音中大大扩展。
  • Scorpio|千寻
    09-01
    耳朵的背后,是一代人的“自己的歌”。文笔很好,娓娓道来的真切感悟。台湾音乐的传承涓涓不息,而内地呢?无根的野草。
  • 王大宝
    10-28
    马老师文笔要多锻炼啊!
  • 内陆飞鱼
    07-07
    这本一般,比起《地下蓝调乡愁》差了几个档次。专栏文字集结,浅,散,淡,歌词引用多,都是说旧事,可能就是视频节目《听说》的文稿来源。
  • Sarcophagus
    11-18
    时代不同了,文字也看多了,其实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单纯借马世芳的耳朵,倒反而是他在两岸之间搬运着历史,借贷着青春。那些故事已经说得太多,那些梦想也已经变成教唆。无论乐与乐评,政治侵入,过与不过,一念之间。只有那几篇回忆故人、感叹被“震”的文字,因简直而生风致。
  • 阿朽
    06-29
    文章是不错,就是重复的料太多了,诚意不是很够。和《看理想》系列也有所重叠,当然人的精力只有这些也能理解。很喜欢《消失的贝斯手》这篇。话说灭火器那篇文也过审了,好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