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分手在布达

读书评论:
  • 林智宸
    03-17
    梦不代表着什么。它没有建构的力量,也无法反射光线照亮生活,起码鲜少人知的会影响白昼的情况。但梦,很多时候是一种干扰。没有意义。它极少成为事物的原因,几乎永远只是一种结果。梦,影响了安娜十年零三个月的过程,而与世长眠的解脱是这个梦最有尊严的结果......
  • 脏兮兮早就
    10-08
  • 逝者如斯
    10-25
    最近抽时间看完了“分手在布达”,匈牙利作家 马洛亦 散德尔写的(Sandor在匈牙利语里是Alexsandor的简称)。前半本写了一位社会上层法官的忧郁生活,恐惧于眼前的危机和变革,但在社会阶层中无能为力。后半段平静中急转直下,自一位犯人的拜访后,法官和犯人身份颠倒。通过回忆讲述另一半故事,看到不同的人生,感情和坚持,十分精彩。文章里描述的布达和佩斯的几个地点,曾经去过,觉得在帝国落日余晖下的心情和体验,自1900年至今也没什么变化。
  • 06-28
    这是爱吧,惊心动魄。另外一种《四十五周年》,另外一段《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洛伊写得太好了。
  • talk的沉默
    03-28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故事的高潮和精彩之处在后半段。作者的文字有种悲怆的力量,摄人心弦。
  • 鬼腳七
    10-29
    不到10w字的撕心裂肺,字句通畅但是会读到上气不接下气。真的,中产阶级太惨了。
  • 解意
    03-27
    试图抓住在帝国崩溃、阶级混乱、喧哗骚动时代变革间出现的不合时宜却可被称为真爱的感情。山多尔文笔的那种孤独,幽深印象至深。
  • juuno
    07-25
    我看过一样套路的小说……而且前面伏笔埋的很粗糙~重点很混乱。
  • carrie柔光
    07-21
    “她在这尘世的喧嚣中与某个人相遇了,灵魂跌跌撞撞地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她无法痊愈了。”马洛伊呓语般的独白是等待跋涉的丛林,得耐心期盼豁然开朗的时刻。这本内容和形式都类似《烛烬》,但后者明显紧凑得多也隽永得多。译林推马洛伊作品的顺序很聪明啊。
  • 唐小万
    03-17
    读起来挺舒服的。“如此洁身自好的人,都是在等待一个答案”。
  • 孟冬
    12-04
    前半部分以法官为主角的第三人称角度的内心活动,很像伍尔夫那让人读不下去的神经质意识流。但突如其来的场景变化充满了张力,法官和医生同时在场,叙述角度也从第三人称的意识流变为医生第一人称的自白陈述,极打动人。只是在主题的渐进上好像有点紧凑,进行得有点不自然。小说主题是探讨爱情、婚姻的,但也放在永恒的大背景下,即人是逃不脱孤独的,也必须面对世界是的空虚、虚无。
  • 虾米
    08-02
    这本有点仿《烛烬》的意思,但无后者从婚姻情感进而家国民族乃至新旧世界割裂之痛的纵深感。一言以蔽之:小题大做。
  • 茂树
    09-15
    不同于《我的国王》《蓝色情人节》式剧情,电影是“七年之痒”,是倦怠,是不可调和的价值冲突,而《分手在布达》则是一名医生妻子的同床异梦,像山多尔一向在小说中传达的那种跨阶层通婚的悲剧性,两个人十年的婚姻,丈夫却从未完整地拥有过妻子的灵魂,充其量只是扮演一个妻子。要崩溃也在情理之中。
  • 霸道织网当袜子
    07-18
    读马洛伊就是种享受
  • 低端艾莉
    12-10
    坐在言几又的垫子上看完了
  • Liane
    02-04
    “她在这尘世的喧嚣中与某个人相遇了,灵魂跌跌撞撞地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她无法痊愈了。”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例外
  • 欢乐分裂
    12-07
    3.5;结构与《烛烬》相似,但缺乏少许那种幽冥之中惊心动魄的力量;视角转换巧妙,当读者犹恍惚于秩序的维护者、世俗的审视者徘徊于制度与传统赐予的安全港,在历史的隐匿瞬间饱受折磨时,书房夜谈像一道闪电,雪白了前半部沉沉的叙述,读者恍然心灵何以成为战场废墟,婚姻何以如隐藏在血液中的神秘疾病;无法修补的灵魂暗洞,咫尺天涯若有若无的梦中互见竟成为扭转现实的利器,他们共同被梦魇袭扰,在破碎和虚无中沉溺,一如不复重来的旧时时光。
  • 阿朽
    07-24
    马诺伊是我新发掘的好作家!告诉我你梦到过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