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水手、士兵、间谍

读书评论:
  • 留白
    02-13
    这么好的装帧,要是是本好书就好了。
  • 鮀城書蠹
    03-23
    海明威飞碟证据
  • 大小章鱼
    03-01
    他觉得他可以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他也自以为可以掌控自己与苏联——以及美国——情报机构的关系。他只对了一半。这个最棒的职业作家,在政治权谋方面不过是个有点天分却过于自信的外行。。看到最后还是非常悲伤的。(●°u°●)
  • 璃人泪@2011
    05-16
    补充了解了一些海明威,但也没有根据标题所想象的那么惊心动魄
  • 晓林子悦
    11-13
    作者是美国中情局博物馆前馆长,因此有档案资料查找优势和材料分析能力。 作品大致按照海明威1935年之后的事迹,结合揭秘推导,步步前行。突出海明威的人际关系、思想转变,情报人员对他的拉拢,以及后期海明威的挣扎与痛苦。假如在聚焦海明威之余,多联系一些谍战格局,可能更有紧张气氛,也更能理解海明威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焦虑。
  • only one
    01-05
    西班牙、苏联、古巴与美国――裹挟在时代潮流中的自由主义者
  • 测海
    11-26
    海明威痛恨法西斯、同情共产主义,无意中成为美苏双面间谍,这一秘密经历,令他在生命末期惶惶不可终日。作者认为海明威痴迷冒险的性格,或许是造成他最终结局的一个原因。
  • 12-17
    抑郁,电击疗法,丢失记忆,无法阅读,奉行着咬牙忍受所有痛苦的老海姆最后也倒下了。似乎是从1940年菲兹死亡、海姆坐着飞机离开香港开始,他就不再快乐。菲兹杰拉德是海明威生命里多么小的一部分啊,甚至这本书只提到了短短两句。本来抱着补老海过往的心态看,最后竟然又补了好多冷战史,老海是个克格勃,代号阿尔戈,真的好酷啊,盖里奇来拍拍呢!(ntm
  • pis_
    11-06
    就是忽然让你意识到 哦原来一个作家不仅仅是作家 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有些是一个传奇的人
  • 劈头士》睁木
    02-03
    已购。从1935年在佛罗里达海滩看到横七竖八的老兵尸体的那天起,政治家海明威就和文学家海明威一样活跃,也一样独立。他基本上一直单打独斗,做自己认为必要的工作,1940年与内务部的招募人戈洛斯见面就是一例。海明威与内务部的短暂关系,以及这背后的政治态度,对他的人生和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左右了他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所做的许多决定,甚至间接导致了他在1961年自杀。很多戏剧化情节都是在他的头脑中上演的,因而难免被他夸大了。赤色恐慌、古巴革命,以及他死前两个月发生的猪湾惨败事件让他更不堪忍受。他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精通政治权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过高地估计了他掌控自己和他人,乃至改変历史的能力。最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终于得出了那个悲壮的结论:唯一能够重新掌控局面的方法,是杀死自己。
  • soloye
    07-01
    海明威当然是左翼,但他不愿意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可惜左翼这个标签已经被共产国际乃至苏联绑架,所以价值观偏左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保持独立?鲁迅可以作为一个中国文人的参照。知识分子在二分的世界里多么脆弱。但他们仍然值得。
  • malingcat
    06-28
    阿尔戈从未答应做什么,骗子工厂是自娱自乐式爱国,同情苏联的左翼立场,坚定不移反法西斯,最内核的是喜欢冒险和挑战的英雄梦。本书有为中情局洗脱之嫌,海明威晚年确实被跟踪,过大的心理压力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
  • greatabel
    04-24
    · 当与纳粹之战结束了之后,身在苏联美国双重阵营的海明威确实有些尴尬:因为美苏开始对垒了· 海明威的死肯定有一部分是压力(可能一部分来自作者说的间谍生涯),但是很难说这个比治疗的副作用失忆大,一个作家没有了灵感,活着就是煎熬。他确实是硬汉,不是冒牌硬汉,身体和灵魂都在恶化,走埃克苏佩里之路不是很难预见的事!· 作者预设立场是搞笑,觉得海明威不懂政治:海明威凭啥就要反对呢?苏德凭啥不能签条约:张伯伦做的了初一,别人不能做十五吗?外交军事都是要死人的时期,没有站在道德高地的奢侈· 从中国/美国角度看苏日条约坑爹,你苏联怎么不去和日本扛啊,但是从当时苏联角度看非常合理:感情你们都不和德3接壤,火烧眉毛了,难道未来要两线作战,走亡国之路吗?
  • 中野独人
    07-04
    太水了,好像什么都说了,其实都是不用看也知道。说有所谓的解密,最后还是说不清。装帧过度,没必要这么厚,看着太累。
  • 维舟
    03-24
    三星半。主要亮点是通过新材料来解析海明威的政治立场。这容易被看作是耸人听闻的“黑历史”(无论是海明威的还是中情局的),但在我看来,这部特殊的传记也表明:在一个被二分的世界里,一个知识分子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多么的难——他可能会遭到各方面的质疑,作者其实也质疑海明威的独立性,而将其视为一个左翼同路人乃至双面间谍,带有暧昧可疑的味道。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分析其实是缺席审判。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出于什么样的个性、经历和内心,作出了这个选择。或许在他看来,“独立性”并不意味着不偏不倚,只是尽量不受干预的自主性。
  • songtong2010
    03-15
    三星半。整本书虽然读起来流畅,但是从写作手法,题目,目的看,几乎就像中情局官方洗脱逼死海明威嫌疑的自嘲书。这也让本书后半段大打折扣。各种书评都在炒作海明威帮助过苏联内务部,但细看本书,他只是在战场和针对战场局势时,和各方情报机关有过接触,且并无任何针对祖国的行动。相反,倒是实打实的服务过美国战略情报局。在古巴的评论里,整本书基本就是意识形态宣传,暗示海明威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自杀,且因为与苏联的接触于心有愧。不过还是慨叹,美国的相关手法,确实好命太多了,都是说真话和猜测,只是导向很隐蔽,加上写作技巧确实细致高超。
  • nothing传叔
    06-24
    1、新冷战的舆论宣传品,鼓吹海明威投苏,节选的美国书评们就象没看书一样的也跟着吹,然而他只是和多方情报机关有接触而已;2、事后诸葛亮视角黑苏联,如果苏德签约就该黑,那张伯伦应该判绞刑;3、加剧了中情局逼死海明威的嫌疑,反衬了海明威的高大上;4、封设颜色跳脱,但787*1092的开本,胶装,跨页图根本翻不开,说明文字和图片颜色混杂难辨;5、版芯小,正文字号小,草纸印刷,抻得这书似乎很厚,450页里注释占了100页,定价79,本来可以三星的只得二星。。。
  • Myra
    10-27
    当年在北外面试,教授们问我读过什么书,答读过everything by Heimingway,加了一句I love Heimingway,教授当然问了理由,我当然不知天高地厚地胡说一通。后来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读过everything by and about Heimingway, 而且后来我受到了很多女权主义和其他影响,开始思考和质疑自己曾经的所谓“I love Heimingway”是不是真实和真诚。直到今年拿到这本书开始翻译,我想我要重新了解海明威,看看是不是要为20年前对教授说的话而羞愧。翻译完毕,悖论是,这本所谓“揭秘”的书所揭示的秘密,并没有透过那个秘密看到的海明威本人更加迷人和精彩,海明威像一部英雄史诗,他的纯粹在于他一生都在真诚和勇敢践行自己相信的一切,如果错了,他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