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与父亲的奥德赛

读书评论:
  • 氯雷他定
    11-14
    个体生命体验与史诗的交汇,奥德赛中的环套结构和课堂上角度各异的解析让人着迷,当我们不再把经典高高供起,而是真切地走进并理解时,可能也是让经典重新焕发生机的时刻吧~
  • 玩偶山庄
    11-19
    读的过程中不断想起父亲,想念他
  • paitin
    11-19
    整本书形成文本解读,课堂师生、父子观点碰撞与现实生活叙事融汇一体的环套结构。多有启发。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个体介入文本解读,有如脱缰野马。我倒觉得作者收放很自如。再说,回想自己上课的时候,相比一板一眼解读文本的老师,我们更喜欢老师的“跑马”吧?
  • 晓林子悦
    11-18
    史诗的前四卷,奥德修斯之子经历着属于自己的冒险,在父亲缺位的情况下,一步步理解自己的父亲,进而认识整个世界。史诗的结尾,奥德修斯回到老父亲的怀抱,环套叙事结构才得以合拢。一个男人,起初总是儿子,后来成为父亲,再是更老的父亲,在人生的行程中,他可能不期然地,也可能下意识地,把“父亲”隔绝在自己成长的过程里,而所谓成长,到后来,是儿子要把这个“父亲”找回来,放回到应属于他的位置上。《奥德赛》研读,研读的是我们思考的宽度,情感的密度。这是对古典文学的经久回鸣,也是“我”对父子关系的投射移情,文学与现实相互映衬,关于人类情感的那些普遍奥义在经历着敞开心扉的审视。
  • 凯内内
    11-19
    最后父亲用翕动的嘴说出门的时候忍不住哭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以及我们从中领悟到的一切”。
  • 斯宾诺莎的镜片
    11-19
    环套结构不错,让我回忆起曾经热爱古希腊的日子。
  • 半生泽农
    11-11
    无数次闪回读《鳗鱼的旅行》时的画面,寻父和归家的主题的变奏曲,如此迷人。“要怎么做,你才能在长途跋涉之后,哪也没去成?绕着圈走就行。”
  • 木斗斗
    11-13
    得和想哥一起读 先从绘本版开始
  • 猫阿水
    11-07
    万万没想到,我的《奥德赛》入门书居然是这部非虚构作品!作者把门槛设置得很低,“教学”非常友好——原来经典也不是那么拒人千里,熟悉的故事里也有宝藏可以发掘。读罢,既感受到荷马的伟大,也能感受到作者与父亲之间深情的羁绊,当然,更为作者讲故事的巧思所鼓舞——即使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故事,也总有人能用不同的方式将它讲述。
  • 嵇澹
    11-10
    事实证明古典学家门德尔松在试图致敬荷马史诗环套结构将课堂讨论和人生回忆层层嵌套是失败的,好的学者未必是优秀的小说家,通篇穿凿附会的人为痕迹太重,译后记则是沿此叙事风格一篇更拙劣的习作。在那些累赘的私人性质过强的叙述中我屡屡失去阅读兴趣。研讨课上学生和老者基于不同视角的文本解读确实妙趣横生,但是仅仅作为作者回首父子关系的私写作,真的有出版推广分享大众的必要吗?
  • 不亦乐虎
    11-11
    4.5
  • Rhapsodes
    11-12
    为了向本书精巧的结构致敬,我将抛弃文本间性或者六经注我之类的废话,仅留下一段私人性的短评:受限于本人的家庭状况,父子关系始终是一个我可以理解但难于共情的主题,相反,课堂与旅行倒是让我“情投意合”——想起那年和母上大人去希腊,导游宁可逛街半天也不把雅典博物馆与卫城博物馆加入行程!望国内尽早开设类似“奥德赛巡礼”的游学线路,为千万家庭的鸡娃大业添力!
  • 雅鸦湖居士
    03-21
    “情投意合“,”心意相通“,“like-mindedness”,homophrosyne,ho-mo-fro-sOO-nay。“人与人之间会有羁绊,不是肉体上的,是多年相处积攒下来的各种秘密笑话、回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点点滴滴。”“身体外貌会随时间变化,但没人能带走的是什么?”——“是你经历过的事。”
  • 阿巴厮
    12-22
    即便没有读过《奥德赛》,也完全不影响对本书的阅读。真实美式家庭的感人冲突和一堂一堂关于《奥德赛》的研读课穿插叙述,简直让读者放不下来,太过有趣精彩了,如此坦诚,却又能真的把名著浅显易懂地融合进真实生活中,并且真的能够反思和领会,这难道不是名著能带来读者阅读快感之外更大的价值吗?强烈推荐,今年最不容错过的非虚构作品。
  • 小波福娃
    12-14
    近日下单的书里面比较满意的一本。父子关系实在是很难写好的东西,“我是你爸爸”这话听着就不太感人。即使是朱自清《背影》这种名篇中父亲提供的形象,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父亲是缺席但又无处不在的,是一个不会交流、只能默默去为儿子做点小事的“背影”。这本书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父子关系,真是太有趣了(就和友邻指出的一样,拆出来光讲奥德赛和光讲作者父子关系,都会大大失色)。
  • 赫恩曼尼
    10-21
    父子一场,不过是一次次执着的出走与回归。门德尔松的古典学背景既成全了他的写作,也使得他的作品如迷宫繁复:大量的词义辨析、文本细读,近乎严苛的嵌套结构。对古典学缺乏理解的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无异于一次苦役。但它又是这样冷静,致密,像一个永远讲不到结尾的神话故事,而凡人的哀乐就在其中。
  • 安提戈涅
    10-17
    收到书时正好在讲《奥德赛》,很开心的把书中喜欢的一个点做了课堂分享:voyage、journey和travel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最后汇入了odyssey中。读之前就预感可能是罗斯《遗产》加大卫丹比《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的模式,读完大致如此,也即文学解读加上课堂交流,再以现实之间父子关系的互相理解为牵引。但是,本书的写法引我考虑一个问题,个体经验在多大程度上介入文本解读是合适的?必须坦白,在读门德尔松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与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故事时,我有些不耐烦,他缺乏像小说家罗斯那般把父子和解线索完美契合进入叙事主线的能力,导致这一部分呈现一种游离之感。显然,文学的解读必须要有个体生命的汇入,但不加节制就会变得冗余。所以,书中我最心仪的部分,是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在专业与个性间获得了完美平衡。
  • 木卫二
    11-08
    按时间线,如实呈现起来研读课、游轮之旅、告别三版块,不能说故事本身就会变质,可是,说故事的方式,必然就会无比乏味,有如⛪️告解。而说故事的技巧,恰好呼应了荷马与奥德赛的学期研读,换言之,过程与目的,投合一致。老爷子从头到尾,一直在吐槽奥德修斯(哭个不停,一直睡女人,同伴死光,算哪门子英雄啦),也叨念“史诗比遗迹更真实”,但那趟舞台高光的地中海之旅,必然是作者的人生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