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乡下人的悲歌

读书评论:
  • Biomass
    10-06
    都不容易。
  • 风挑一点灯
    05-14
    社会学的注脚,向上阶级流动了的归顺者的投诚是多么真心诚意,毫无质疑和讽刺。书中的hillbilly就是舍伍德安德森笔下人物的后裔吧。
  • cat
    10-13
    翻译略显浮夸。之前期待过高导致收尾两章更觉失望。你就是特例,从退伍之后就开启了幸运模式,从此幸福地生活。失真的幸运!更好奇他们的婚后如何协调彼此巨大的生活习性差距……全世界的底层从来就没有上升通道,救济福利制度大多雪上加霜,唯中国科举算是第一条上升之路吧
  • 蘭若
    02-28
    看到作者写他的外公外婆家,男方酗酒,夫妻打架(女方也很凶悍,有次直接在醉酒老公身上浇汽油烧),青春期孩子无心上学,作者妈妈本来有个光明的前程,结果高中时怀孕,生下孩子丢给父母,从此断送了大学梦。简直是教科书一般的美式不幸家庭。人类的不幸也并无新意,为啥还会一再循环呢。
  • Shirleysays
    04-28
    懒惰导致的贫穷是种传染病,基本理解了他们为什么选特朗普
  • 春天
    07-20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 ,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 ,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 ,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真棒。中文译本其实很容易看着出戏,但不影响它成为一本好书,并让人从中得到力量。
  • 熊阿姨
    08-20
    差点因为前半截的啰嗦弃了书,冗长的小镇生活对中国读者共鸣不多(部分带入国企资源枯竭的东北,但也有限)。作者成年后对出身的反向观察才好看,铁锈地带人群对工作不尽全力,习惯性推诿给国家政策,而耶鲁精英有大量内推资源,中产阶级家庭从不大喊大叫……阶层持续分裂改变了国家层面的政治走向。
  • 喝醉的月亮
    07-31
    代入感很强的一本书,是自己生活的剪影,自卑与自尊,骄傲与无助,复杂的情绪交织,洗不掉的卑微出身,改不了的丑陋习惯,就这样吧,生活还是要继续还是要向上的。
  • 边边编彼岸
    01-19
    只有像作者这样已经从底层爬上中上层社会的人,才会写出被大家看到的回忆录。失败者一辈子都不会愿意写出来。所幸作者自己对此很清楚,他时刻怀着超越统计概率的感恩,保持着悲天悯人的社会学视野,关心着仍为底层的穷人们。难怪纽约时报评为“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
  • 嗜睡症患者
    08-23
    跟学生吃完饭回家迅速翻完这本书。我在美国南方住了四年,室友是跟作者背景类似的美国白人,连爱尔兰血统都类似。我在那四年结识了许多类似的美国朋友,我最要好的朋友是个高中没毕业的美国工人,所以我对书里的描写毫不陌生。我一直觉得,要理解美国政治,居高临下的政治分析或民调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真正开展社会学式的田野调研,必须知道那些大选年高喊“USA! USA!”的人是怎么想的(中国同样如此)。每次看到MSNBC上耶鲁、牛津毕业的高材生谈笑风生嘲笑共和党选民的愚蠢,我就知道这条鸿沟有多深。
  • Jonathan
    05-11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这本书在全美火了一把,被评为解释了Why Trump Won的美国蓝领阶层生活回忆录。个人读完觉得毕竟不是专业作家所以文字和逻辑真的很糟,就是一个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留守儿童成长为耶鲁毕业体面生活的过程,但接地气的真实描写着实让人看到了在美国梦的边缘有太多徘徊在困境与危机中的蓝领阶层,这并非制度和政策可以解决的。作者并没有提出问题解决的好方法,但却让读者深思。
  • 安提戈涅
    09-30
    最好是作为个人成长史来看,被母亲“追杀”一段动容。若作为透视美国社会贫困与阶级流动问题的社会学通俗读物来说,都是不足的,处处透露着甜腻的“美国梦”叙事以及“幸存者偏差”的视角,“成功学”式的自我经验也削弱了反思力度——仿佛总有希望。可与《桑切斯的孩子们》对读,发现贫困共性。
  • danyboy
    09-13
    这本书要分两面看。一是作者确实有些太美国梦了,个人奋斗,自我批判,对家族生活表面上留恋实则严厉否定的态度,还是让眷恋故土和拥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觉得太“贱”;二是作者的确从侧面反映了铁锈地带白人生活的困境,揭示了特朗普的支持来源之一,帮助我们了解美国,认知中国东北。
  • 古尔齐亚
    02-22
    写的比较流水账,南部底层人的问题倒是反映出来了,和东北人太像了,情绪失控,毒舌,以反智为荣,仇富,婚姻一团糟,家庭是很多人最后唯一的依靠,表面谈笑风生背后无底的悲观绝望,移民流动是很多人的共同选择,移到别处的就相对改善,但仍旧深陷在黑暗面中天人交战,看这本书每翻一页我都在想我自己的家庭,书里的很多故事我都可以在我的家庭内部找到对应的例子,只是程度不同,没那么穷而已,但模式很雷同
  • SWX
    05-15
    美国版的范雨素。不过条理更清楚一点,但是也缺乏文学素养和洞察力。而且吧,美国的这种贫困家庭跟中国意义上的“寒门”还是差得挺远的。想起来以前威尔斯所说的,贫民窟和茅草房的风气是不同的。最后,错别字有点多,我这种错别字不敏感的人都发现了好几处。
  • 闻夕felicity
    07-16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了解hillbilly,没想到在书的后半段却在JDVance向上游动的经历里看懂了我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和我自己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历史和感受。我真心感谢这本书所分享的感受、让我在自我接受的路上获得一点向前的勇气。
  • 江湖险恶@铁嘴为王
    06-12
    广受赞誉的背后,题材热度大于思考质量。全球化时代下资本比低端人力远为稀缺才是底层突破到中产的“美国梦”无法延续的主因,在社区、家庭和个人奋斗这个层面来解决这个困境有点不对路……
  • 袁长庚
    06-28
    从后三分之一处开始急转直下成为陈词滥调的无聊鸡汤,归根结底就是“点儿背不能怪社会”。例外的幸运并不足以否定结构性的朽败,或者说这两者所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美国曾经有过那么多写的好的,有关底层生存的纪实类作品,一窝蜂地抬高这一本,只能说是无知和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