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读书评论:
  • 福尔摩圈
    10-14
    微信都懒得发、与朋友疏于联系的我,觉得信里的每一个字都是难得的温柔……
  • Morie
    10-14
    我对张爱玲还没有痴迷到要窥隐或者考据的地步,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小团圆》实在用笔太狠,以致我不得不要从信件里确认她的日常忙碌而安稳…
  • 严肃活泼王十一
    11-23
    作品之外的张爱玲。同时感慨下在美国,即便是爆得大名的夏志清,如同他的弟子说的:看到夏先生,就知道自己在美国是混不上去的。胡适在图书馆的职务都被剥夺,唐德刚被排挤出哥伦比亚大学,黄仁宇作为学校唯一的中国史教授被退聘,加上之前因为著作问题跟费正清产生矛盾,很窘迫的环境里继续写。做研究的尚且如此,作家就更难出头。好在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文学市场也就活络了,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 豆友167851392
    01-14
    其实信件没办法评分的。张爱玲喜欢吃司康。
  • 飞翔的熊
    11-28
    如一部电影一样,与原来认知不同,完全一个不太一样的张爱玲。洋葱纸,客气,矜持,寒嘶嘶。
  • 少年戈多
    04-02
    又重读了一次。张的生活不易,夏的友谊难得。两人谈得最多的还是张爱玲的中后期作品,秧歌、赤地之恋、怨女、金锁记、海上花、红楼梦魇……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不太对等的。刘绍铭《爱玲说》的不少料来自本书。
  • 羽揚
    12-30
    原來祖師奶奶去國懷鄉的日子過得頗不順遂:沒有學位教不了書,沒有英文底子文章翻不出味道,不懂「做人的道理」又被上司被解雇。
  • 李依诺
    05-09
    今年读了一本《小团圆》,又读了《张爱玲传》,了解了这个人才能更好地阅读作品,期待这一本信件相关的书。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张爱玲了!
  • 其安
    10-10
    夏志清一直热心肠,張爱玲一直忙忙忙
  • 独自跑调儿
    12-11
    从高中开始看张 到现在已近四十岁。书信记下了她四十出头到七十四岁的一些岁月,这期间持续的焦虑足够心理症状的病程诊断了。晚年的生活不易,包括夏济安,屡屡想到自己能活到几时。沈奕斐说人到了四十岁会有巨大的孤独感从而引发强烈的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没几年就要四十了,起码还有巨大的孤独感在等我,到时候看看到底有多巨大、有我头这么大吗……
  • w
    02-26
    读她的私人信件总觉忐忑,像是对她的冒犯,但又很难忍住不看,就托口说“她的作品我差不多全都已经读过了,现在能看的只有这些作品以外的文字了”,敬乞信件主人原谅。给夏志清的信最早一封在1963年,爱玲43岁,最后一封是1994年5月2日,这三十一年间的信件里透露了爱玲后半生的零星轨迹。但我不能说出读这些信件时我的心情,因为很显然张爱玲对来自陌生人的情绪情感是极其抗拒的。我只想谈一点感触吧——大多数人至多冷眼看别人,轮到看自己时却总不免热眼,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但爱玲对人对己却一视同仁,一律淡漠,一百一十余封信中未见一字叹息,偶有的抱怨也都化为自嘲。其内心何其冷硬强大。然而又想到《小团圆》的开头和结尾,又是何其热切温柔。想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哭了一小会儿。
  • 一颗核桃
    05-20
    大部分信后面都有夏志清添的按语,或长或短,有时候有种是张爱玲的信为夏志清的自白作注解的错觉。知道夏志清了。病和搬家是张爱玲晚年生活中逃不开的漩涡,读之令人唏嘘不已。影印版的信件很好,张爱玲字写得很有特点。
  • 小米=qdmimi
    11-05
    寒咝咝的,又真切切的,若不是她怎会索隐癖发作般读完。若不是她,他又怎么会如此珍而重之地存下。他给她复信时潜意识里也许是在补全倾注毕生心血的研究领域,而她给他写信似乎也是在潜意识里给后世留一个作品外的自己。
  • 唐老鹅额江湖骗子
    06-27
    我们了解的张爱玲也许是高冷的,因为我们从她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受尽了折磨,这和张爱玲的成长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她的很多的作品都是关于女性的主题。这也使得她成为了这种题材的代表人物。读了她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想到那个时代的的女性有着时代独有的特征,张爱玲应该也是这样的,而读了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书信之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真的不一样的张爱玲,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张爱玲。
  • 别的羊
    08-15
    不能只看到晚景凄凉和创作受阻,而要着眼于她那一封封信中的流淌着的一点光热,关于写字、关于生活。只是,从1963年到1097年的百来封信中,这些热情与雀跃确实在慢慢消失,到最后变成了“收到信只看账单与时局紧迫的业务信”。张爱玲最后几年,不与人来往,也不与人通信了,被形容是在超市里摔倒都不会被人扶起的美国老太太。“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发现她的遗体时,已经因心脏衰竭,停止呼吸三四日了,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地上,看似凄凉,但她晚年多病,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夏志清说得也是有理。想起罗斯在《凡人》里写下的那句:“老年不是一场战争,老年是一场大屠杀。”真是太对。
  • 方之之
    06-27
    张爱玲的字,写得小小的,圆圆的,字里行间颇为疏离,总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她在上海时,出门买东西自嘲可怜相,是个幼稚的学生,却写小说为生。没想到她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点,字迹都没有改变。她在信上,谈文学作品,谈生活,谈艺术,尤其是和宋淇夫人多次讨论买布料做旗袍,并不是一个冷若冰霜拒人千里之外的作家。三十多年的通信中,她每信必问夏志清夫人及女儿安好,每年必有新年贺卡,即使只是寥寥数语。这又是和外界所认识的张爱玲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