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养蜂人之死

读书评论:
  • 杜鹏
    04-02
    化病痛为甘泉的大师之作!
  • 某四
    05-27
    【2021049】可喜欢可喜欢了。“我们决不放弃,我们重新开始”,这话看着挺愣,展开一写,巨迷人,尤其在论及个体的疼痛、焦虑,论及社群的个性与智慧,论及生命的大无畏,论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的“一团黑夜一样的谜”时,我大腿直接拍肿。说字字珠玑并不过分,拉斯•古斯塔夫松 ,又是相见恨晚的一位。此书唯一的“缺点”是译者王晔整的那个洋洋洒洒的附录,哦,太面面俱到了,我们强迫症找不到可以补充的点,非常难受【喂】
  • youxia
    04-11
    最喜欢尼奇那一段。那个小小的野蛮的苦行僧。一个完全特别的族类。他闪耀着异样的光芒。
  • 守口小酌
    04-01
    如果我是维斯朗,当身体出现罹患癌症的征兆——或者说直观感受到已经癌症晚期,死期不远——我会去医院检查吗?检查之后又会不会看诊断报告?或者也将它直接扔进火里。一只小蜜蜂,终日在花间徘徊,采得百花粉……可能等不到百花成蜜,意外被蜂巢巢框压扁,其他蜜蜂会将它们拖出去,当然,首先会取下花粉。我们每一个个体就像一只只小蜜蜂,集聚在一起的我们就像是一个蜜蜂族群——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是悲观主义者。在木心看来,悲观主义是透观主义。看透了骨子里的悲,而由此生发出来的透彻理性。这是对人生来说的。而对生活本身来说,我们需要感性,贴近大自然的,敏感细微地去观察,去感受,去感动。哪怕明了不久将离开人世。
  • 鳜膛弃
    05-05
    诗人写小说其实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只是很多写诗的人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一点。
  • 进击的葫芦
    05-27
    翻译比较糟糕,以至于我读完后什么感觉也没有,根本弄不清作品表达了什么。
  • 路魆
    06-03
    读的过程不断想起《人类出现于全新世》,同样是病中之人于自然中的冥思遐想,这本普通到难以置信。
  • 那里
    04-18
    当我们重新开始。我们永不放弃。重复了若干遍,我仍然没体会到其中可能存在,蕴含的力量,反而觉得异常空洞。我可能共情力还不够,不能理解作者在痛苦中的长篇大论,那些来自疾病,来自痛苦的隐隐的威胁。可能是天性使然,谁乐意悉心处地去体验惘惘未知的疾病和痛苦呢?最好不要过度解读。我们总在不停地幻想着——可以在任何时候,在那些激发、刺激你转变的时候,一部电影(里的台词),一首歌(的一小段旋律),一首诗(中间的几句),这些抽象么?好吧,那么再具体些,发生在你周边、或朋友的一件小事——或许我们可以随之改变,或许我们可以和现在不一样,现在虽然也没什么不好,可是改变一下会不会更好呢?要不再干脆些: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无解,因为不存在幻想之后的结果,此路不通。
  • Natürlichcior
    05-25
    这糟糕的翻译。
  • 珍妮的肖像
    04-14
    蜂群,一只蜜蜂与人类社会,人类个体的命运,于宇宙下望,只是具有象征类同的生物样本。养蜂人收到绝症通知,病痛来袭,从前的惯性秩序被打断。回忆梦呓潜意识超载的碎片,绞起宇宙瞳仁球形灵魂里的黑暗。在现实与虚构里亲密与缺失,“用谜语来解释谜语”。以孤独来感知的,以疼痛来感知,以已被宣决的死亡来感知。以已知的无意义来反抗,以不堪忍受来反抗,以细碎的始终希望来反抗。
  • 把噗
    04-11
    这本书让我忧伤了一段时间。
  • 陆钓雪de飘飘
    04-13
    M有一种滑稽的性格:她喜欢就一些小事撒谎。从没有大的欺骗——要是多想,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能在大事上蒙住她的位置。她只在小事上撒谎。她可能会说,自己跑到加姆勒比购物了,其实是去了法格什塔。可能她说自己孤独地织了一晚上的布,其实明显能看出,她给草莓田除了草。我对此绞尽脑汁,直到得出这么个结论,其实非常简单:通过这些小谎,她制造了一个自由领域。虽说这里头没什么实际意味,但这么做自然让我感到不安,因为不知她去了哪家店;这么做给了她一点控制了我的感觉。如此形成一个她能独断的领域。这事儿显示出的并非她有什么糟糕性格,而只是我在不自觉中一定和她保持了一段可怕的距离。是什么让我不愿和人有关联?因为我不希望让他们以某种方式控制我。可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控制我!“孤独”是不可能的事,“我”这个字眼是语言里的空白点
  • KEY-可以文化
    03-29
    养蜂人维斯汀和我们一样,都不愿被病痛所支配、折磨,他也并没有表现得像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些抗癌事迹的主角那样意志坚强、不屈不挠,他只是单纯、直接地表达出了感受疼痛时的所思所想,这样反而会让人更加有代入感。疼痛难道只有消极的含义吗?某种程度上,疼痛或许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证明。
  • 03-21
    【2021037】3.5 疼痛与死亡,自然景观持久重复。笔记里的碎碎念和漂流,谜团一样的对话,真的没有出路,“疼痛”与“我”同场。“母亲般的黑暗”太少了,多的是压迫、强力、吞噬的暗。
  • 海蛇
    03-29
    在火车上的5个小时里读完,一部1975年的作品。但其中耀眼的先锋性依然能产生震撼——它就像是摇动的手风琴——折皱里充满了人文与思考(他们破碎,他们散漫,他们跳跃),而那些被拉开的位置上充满了事无巨细的生活。只是贯穿其间的,是感受,是言语,是一种可能会走向“忠实”的记录。我们当然在乎其中的疼痛,只是在某一个展开的时刻,终归会永久的忘记它。
  • ALTAZOR
    05-19
    我要等另一个译本。捏着鼻子也没忍下去它狗屁不通的翻译。
  • 老约翰可汗
    03-07
    在法国《理想藏书》北欧文学部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赫然写道,当代瑞典最杰出的小说家对死亡的思考,看完小说,我觉得,这段介绍中要拿掉“瑞典”两字,作为一本存在主义小说,小说通过三本笔记勾勒了一个凡人的各种死亡,婚姻的死亡,爱情的死亡,童年的死亡,事业的死亡,最终是肉体的死亡,全书以一种隐喻式的语言叙述,可以让读者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总之是一部需要反复重读的经典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