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不下县?

读书评论:
  • 一克氰化钾
    05-29
    现在眼光越发向下。
  • 中世与近世之间
    07-13
    符合一部优秀博论的所有要素,绪论厘定概念,一至八章总体及个案分析,第九章结论升华,第十章现实回应,框架极为清晰且完满。作者扩大了行政区划的内涵,提出以“县辖政区”作为基层政区,主体内容涉及到分防制度的产生,分布的格局、职能行使、辖区设置几块,处处得见作者功力。本书核心讨论的问题其实就是国家权力从何时又是怎样渗透到基层,作者的回答是清初特别是雍正中期后,其方式是佐杂分防(县城佐贰官进驻乡村分管一定区域),以官僚制角度处理及批判“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十分高且切命中要害,当然作者也认识到此种政权建设受到传统社会资源的制约,因而是无法与后世基层社会的管理相依并论的。如果说本书还有点缺陷,我觉得是没有重点讨论佐贰官与士绅阶层的互动,挺好奇在那些方言区外地官员与基层民众的沟通问题,士绅的中介作用无法忽视。
  • 广告位招租
    12-14
    规模宏大,考证详细,虽于历史地理和清史向无用心,但亦知其确为佳作。也让我进一步相信,基于对材料的仔细梳理的研究将大有可为。书末作者对自己家庭的描述与感谢让我感同身受,心中戚戚而又欣慰
  • Brasidas
    04-01
    对基层生态所制约的行政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将静态的科层/汇报制在基层做变通并逐步合法化的过程,历史并无断裂的发展,基层躯体是压舱石。越发见得施坚雅的直觉敏锐——经济活动能够显出生态的“等高线”,从而倒推基层治理实情。将当时的分防图和如今的乡村设置以及省到、县道重叠在一起,一定会有深入发现。第八章县的新设或裁并可以参考《红雨》里提到黄安如何从麻城分出,地方精英和民众的作用在经济、生态条件成熟后,再去推动政治变化。
  • 聚洲
    05-27
    73。这本书和胡恒老师给我的第一映像一样——踏踏实实。本书对清代佐杂分防制度所形成的“县辖政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虽然这定义就像有的友邻所说很巧妙),并从京畿地区的多重管理、广东的“司”对全省的瓜分、江南的市镇管理与分防佐杂、闽甘二省的分征县丞、东北西南西北的“设县辖政区——开发——置县”模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细腻而清晰。唯一的问题是对这些分防佐杂与具体的乡绅势力的论述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黄宗智老师所说的“第三空间”问题。记得胡老师上课说他大三暑假在图书馆泡了一个假期,早出晚归,一个假期基本看完了北方重要省份的基本方志,奠定了他学术道路的基础。明清史籍浩如烟海,跻身一流著作的前提就是对所涉及史料(许多时候不仅仅限于有关史料)的熟稔…冷板凳啊冷板凳…反思ing
  • 11-25
    史料积累太扎实了,思路也比较清晰。除县以下准政权组织外另一条质疑皇权不下县的路子。还是能做到自成新说的。历史地理学的书读太少了,对他们的范式不够熟悉。不知道现有材料下这条路还能做出更细化的东西不?清代分防制度史梳理的很清楚。
  • 一枚明粉
    12-13
    做历史地理,巡检司。一步步到这一步,扎实靠谱。主要是这年头靠谱的不多了。
  • 您老朋友王狗熊
    08-16
    重点读最后两章,何谓皇权何谓县,费孝通、温铁军、秦晖、胡恒,他们说的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国家政治动员能力是进一两百年的事。
  • 01-19
    老乡
  • genie
    11-22
    县辖政区的研究路数在作者看来是破解所谓“皇权不下县”的硬路数,此可备论,其实在我看来,抽象出来的虽然可以方便地建立模型,形成体系,也很有必要,但是一步步研究出来的也有可爱之处,相当活泼生动。这个研究的现实意义倒是不小(不多说…)。
  • 时间与玫瑰
    09-06
    皇权不下县? 来自政区地理的反思
  • 霜闕〆
    11-16
    近一年来翻看明清地方志中的职官部分,类似的问题一直苦于没有扫盲著作,这本书基本上解决了困惑,但整体的条理还有待疏通。有些可惜的是,海外学者的观点多为间接引用或使用翻译稿,没有直接对话(虽然我也不知道有哪些)
  • 止痛片
    04-15
    大体厘清了清代分防制的问题,如果胡先生能多用些笔记、评书,再参考政书,许多问题将会讲的更清楚。
  • 维舟
    07-22
    功底非常扎实,从历史地理学(行政沿革)的角度切入,质疑了“皇权不下县”的普遍认知,参与了更高层次的理论对话。不过确切地说,书中所谈分防佐杂官体现的是国家权力的下渗,旨在维护政治稳定性和社会控制,然而这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皇权不下县”其实不是一回事,后者更侧重的不是国家在基层的实际存在,而是传统国家不具有充分的配置性资源来达到完全控制的执行力。换言之,佐杂官即便存在,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监控仍可能相当松懈。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重要补充,也将成为后续讨论绕不过去的一个立论。
  • 韧勉
    01-16
    预期和最终结论不甚相同,作者是清代基层社会史的路数,而非历史地理学的传统笔法,最后作者以为县辖市的模式有利于“皇权下县”,可备一说。
  • 悲丿要歪常
    01-30
    利用官书、档案、方志来描述佐贰官脱离府州县治所形成“分防”的过程,进而指明“县辖政区”的形成和功能。将问题拆解为五个带有明显地域特色、又分别展现出制度转移不同面相的议题:京县分防(多重管辖)、广东的“司”(县下政区的明确化)、南部县县丞的法律权限、江南佐贰驻市镇不等于市镇地位制度化、闽甘两省佐贰的钱粮权限(分征佐贰)。最后探讨州县与县辖政区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此导出对“皇权不下县”之说中“铁打的县”之假设的质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厘清了佐贰的空间存在,明确指出县不是最小的单位,并点明清代在巡检司以外佐贰下乡的改革意义。非常厉害。地方行政制度知识门槛比较高,外行阅读估计会觉得官名地名没完没了。
  • Sarcophagus
    11-09
    第九章原载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5卷,启发最大。看完绪论时本来想打五星来着。总之又是一位三十刚出头的史学新秀。
  • 栖去
    03-29
    虽然收获不少,可是还想吐槽——“县辖政区”=县以下的政区-地方上形成的政区,这个定义实在狡猾,我服……排除里甲、乡族、土司、地方事务后,还极力地放宽“行政性”和“地域性”两个点,还重新定义了皇权……其实本身就是“清代州县佐杂分防制度与地方治理之研究”。巡检、县丞、主簿、典史、吏目、州同州判、厅的知事司狱照磨;巡检控制流动人口,清初财政受限裁汰佐杂,县域分防逐渐移出城外,雍正七年转折增置佐贰巡检,乾隆廿年县辖政区普遍;转换:佐杂辖区与新的州县,地域开发或区划裁撤(划地管理学额)分配及融合与基层社会利益,根本因素:人口、距离、流动性和控驭难度以及财政限制。末尾两章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