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内容简介
☆ 著名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内容简介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br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br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br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br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br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br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br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br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br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br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br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br />☆五四研究面面观——<br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br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br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br />---------------<br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br />----------------<br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br />——《新京报》<br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br />——《南风窗》<br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br />——《南方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
苏哈托
-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
殷登国
-
杨天石
-
李鑫灿
-
郭俊胜 编
-
-
皮库克
-
刘浦江
-
王培五口述 高惠宇、劉臺平整理
大家都喜欢
-
蔡崇达
-
文聘元
-
莫言
-
蔡崇达
-
[丹]安娜·艾克博
-
胡成
-
凯瑟琳·麦考利夫
-
凯茜·霍姆斯
-
常青
-
胡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