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全面转型的一个历史阶段,商业不仅高度发展,其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不仅出现了各种商业团体、商帮商会,而且关于经商之道和经商指导类图书(书稿中简称为“商书”)也开始摆脱秘传手抄的形式,化作公开出版物。而且,这些商业书不仅堂而皇之地作为“大众读物”出现在市面上,还广受欢迎,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日益繁荣对社会观念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分三编介绍了明清时期商书的发展、流传,对深入研究明清社会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张海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等课程。已出版《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等著作,发表《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的制度环境——以政府的政策变化为视角》《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以明清商书为中心》《“国权”:“下县”与“不下县”之间——析明清政府对江南市镇的管理》等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国商人的“生意经”;<br />市场蓬勃、社会巨变,生财之道中如何处理义利关系?<br />讲道义、重诚信,明清商人的生意经中,道德如何辅佐经营?<br />明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贸易的刺激,中国的商业蓬勃发展,商人和商业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为“士农工商”之末的传统观念也在现实的推动下逐渐发生了改变,“生财致 富”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下,随着商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商业活动的不断复杂化,针对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行各业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以总结经验、指导行为为主旨的“生意经”。“生意经”以文本形式流传下来,被称作商书。本书从明清时期的商书入手,通过分析商人的职业规范、经商指南、从商箴言等相关商业文书,探讨了传统社会商人群体的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br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分别从明清商书的基本情况、基本内容和时代背景方面来 探讨商人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立身、谋求发展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余论》中,通过对中西商书发展的对比研究,试图展现十六至十八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商业文化的中西对比与共通特色。
猜你喜欢
-
许文继
-
关河五十州
-
谌旭彬
-
宁南左侯
-
谭木声
-
吉姆·鲍威尔
-
龙焰
-
辛更儒
-
汉斯·蒙森
-
张向荣
大家都喜欢
-
蔡崇达
-
文聘元
-
莫言
-
蔡崇达
-
[丹]安娜·艾克博
-
胡成
-
凯瑟琳·麦考利夫
-
凯茜·霍姆斯
-
常青
-
胡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