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波兰文学至高奖尼刻奖获奖作品,波兰语直译自然文学典范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赢得了波兰最负盛名的文学奖——尼刻奖(Nagroda Literacka Nike)读者投票奖,同时斩获华沙文学首发奖(Warszawska Premiera Literacka)、格丁尼亚 文学奖(Nagroda Literacka Gdynia)等多个波兰文学权威奖项,并入围《政治》周刊评选的艺术家护照奖(Paszporty “Polityki”),被译成英、法、西等多国语言。

简体中文版直译自波兰语最新修订本,带读者感受自然与文学的同频共振。

★一本观鸟迷入坑指南:你只需要抬头看!

波兰俗语“抓住两只喜鹊的尾巴”,比喻同时做很多件事,想要一箭双雕。“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暗喻12个与鸟相伴的故事。

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到林中照护迁徙途中的迷鸟,去乡间寻访巢中的白鹳,在边地辰光中看长尾林鸮划过天际,聆听城市公园中布氏苇莺的鸣唱……

“原来,对某件事产生的热情会永远改变你,我们永远、永远不会停止观鸟。”

透过优美诗意的文字,书写人对鸟类世界的迷恋,和作者一起温柔地注视自然馈赠我们的世界。

★处处“彩蛋”,一场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发现之旅

将对鸟类的近距离观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跟随作者一起寻找文学、绘画、电影、音乐中鸟的身影……

007的名字来自于鸟类学家,《游隼》作者贝克是个不善交际的“怪咖”,希区柯克电影中的鸟类“反派”,椋鸟的歌声酷似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克拉克森的农场》作者杰里米·克拉克森曾因吃圃鹀而“翻车”……

处处“埋梗”,各种“彩蛋”等你发现!

★众多博物学者、作家一致力荐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圆明园的鸟》作者吴彤作序,刘华杰、张劲硕、郭耕、刘阳、欧阳婷等知名博物学者、作家联袂推荐

★内含两种风格的鸟类艺术插图,唯美展示鸟类多样形态

篇章页设计采用博物画家闪雀专为《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创作的12幅鸟类剪纸插图;

随书附有19世纪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12幅鸟类博物彩色插图。

----------------

【内容简介】

我凝望着冠山雀琥珀色的眼睛

轻抚湿地苇莺柔软无比的羽毛

听山雀放声歌唱

嗅羽翼与松脂芬芳

……

一部诗意的自然观察手记,十二个与鸟相遇的故事。乌宾斯基不仅从自然主义者的角度,也从人文主义者的角度观察鸟类。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林中照护迁徙途中的迷鸟,去乡间寻访巢中的白鹳,在边地辰光中看长尾林鸮划过天际,聆听城市公园中布氏苇莺的鸣唱,寻找文学、绘画、电影、音乐中鸟儿的身影……

无论城市空间还是自然荒野,观鸟不是逃离尘嚣,而是更温柔地注视自然馈赠我们的世界。

*

这《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将我作为一个大自然观察者和人文学者的身份完美结合,我希望对自然感兴趣的读者能从自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而那些对自然不感兴趣的读者,能被书中提到的画作、音乐和电影片段,唤起心中对大自然最柔软的情愫。为保护自然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能促使我们更理性地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哪怕身处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也能感受到这份快乐。

——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尼刻奖获奖感言

----------------

【专家推荐&读者评论】

波兰作家乌宾斯基撰写的一部精彩鸟类小书。作者的波兰背景、个性化的写作、一阶与二阶博物学文化水乳交融,使得它颇具特色,与爱德华·格雷的《鸟的魅力》、保罗·劳伦斯·法伯的《发现鸟类》、斯蒂芬·莫斯的《丛中鸟》等一样,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有趣信息。我相信中国的博物爱好者会喜欢这部作品。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最可贵的一点,是以平等的视角来观察鸟类和自然,以更人文的笔触记录、描绘我们看到的、欣赏的鸟儿,而不是以纯粹鸟类博物学的方式,仅仅记录它们属于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纲。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本译著恰是不同文化之于自然与人文互构的馈赠。

——吴彤,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圆明园的鸟》作者

乍观《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貌似喜鹊不足以吸引读者;略翻一二才知“喜鹊的尾巴”在波兰语中指代多样;稍读几段,就令人爱不释手!观鸟活动在我国方兴未艾,不乏各种原创书籍;但像《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这样可以观鸟串联出欧洲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以及最新之科研成果,且文学性如此之强者,甚为罕有!此乃以鸟类为文学主体的大美之作矣!是为荐。

——张劲硕,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博士、研究馆员

这本观鸟散文随笔,通过十二篇观鸟美文,把鸟与文学(包括古老的绘画和音乐)密切联系起来,又非一般作家似是而非的描述,艺术性科学性俱佳,更不乏观鸟人的切身体验,把鸟类迁徙描绘成史诗般的过程,把走火入魔的“推车”说成抽风式的“鸟人”。幸好几年前我曾观鸟波兰,对华沙城里优势鸟种紫翅椋鸟和寒鸦印象深刻。而我最近常见的纵纹腹小鸮,拉丁学名竟是“夜神雅典娜”,提醒我还可以从鸟的风物民俗文化上了解这些可爱的精灵。“笼中之鸟”说的是二战时期四名身陷囹圄的英国军官,却执着观察红尾鸲,使铁窗生涯变成了观鸟,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咱们守岛军人学会了观鸟,那枯燥无趣的生活,不是就变得美好起来?书的结尾介绍世界著名灭绝鸟类渡渡鸟、旅鸽、大海雀,包括现实中眼见消失的波兰蓝胸佛法僧,无不让人触目惊心。这真是一本激荡人心的教科书式的鸟书。

——郭耕,北京麋鹿生态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资深观鸟者

作者的笔触不仅是波兰的视角,也包含了世界鸟类文化史。《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能让许多年轻的观鸟爱好者走上鸟类学研究的道路,抑或成为鸟类保护的行动者。即便不看文字,相信约翰·古尔德这些经典的博物画和闪雀的鸟类剪纸插图亦会激起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刘阳,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秘书长

这《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就像是在”鸟“这个主题之下的一组轻快的变奏曲。作为经验丰富的观鸟人,作者在书写自己日常观鸟、担任鸟类环志志愿者、进行鹳鸟数量普查等经历的同时,也讲述了一些重要的鸟类图鉴绘制者、擅画鸟的画家、卓越的鸟类自然文学作家的人生和创作,以及鸟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意义。在这些”人与鸟“的相处中,展现的都是人如何看待、理解自己与身边鸟类的关系,以及鸟在人类生活中的处境。与其说这《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让读者领会到观鸟的乐趣,不如说更打动人的是作者深切的爱鸟护鸟之心。他的怜惜之情,他的忧心忡忡,既为那些在人类历史中永远消失的、已经成为传说的鸟类,也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夹缝中仍然艰难生存着的野性生灵。在阅读之余也会让我们反思许多,我们与鸟儿共享这一片有限的土地,而身为人类,我们已经侵占和破坏太多鸟类的生存空间了。

——欧阳婷,著名自然作家,著有《北方有棵树》

这《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对鸟类的近距离观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叙事动人且发人深省。

——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英国著名自然作家、博物学家

这《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不仅适合资深观鸟迷,也适合对鸟类鲜有了解、却热爱文学的普通读者。它让我们发现,原来丰富多彩的鸟类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如此息息相关。

——马切伊·鲁尼亚克(Maciej Luniak),波兰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动物博物馆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也是关于人的书。它告诉我们:自然无处不在,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

——米哈乌·齐赫(Michał Cichy),波兰著名作家、记者

当之无愧的尼刻奖读者投票奖得主,因为它是一本言之有物的小书,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却对此知之甚少的世界。这是一本关于鸟类的书,也是一本关于我们的书。

——Katika,goodreads读者

我们并不缺乏关于鸟类的书籍——这类书很多。我们绝对缺乏的是那些向我们讲述观鸟激情的作品,《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恰好从丰富多彩的角度书写了这一点,没有陷入离题和轶事之中,也没有迷失在科学术语的蜿蜒中。这不是一部关于鸟类学的作品,它写的是人对鸟类世界的迷恋。是的,这是一本彻底关于我们的书,关于人类和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同理心。不幸的是,在我们的世界中,观鸟仍然被视为一种无害的怪癖,在森林里丢弃垃圾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Eleazar,波兰读书社区lubimyczytac网站读者


【作者简介】

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Stanisław Łubieński,1983— ),波兰作家、自然教育家。自幼爱好观鸟,足迹遍布匈牙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多瑙河三角洲。《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赢得了波兰最负盛名的文学奖——尼刻奖(Nagroda Literacka Nike)读者投票奖,同时斩获华沙文学首发奖(Warszawska Premiera Literacka)、格丁尼亚文学奖(Nagroda Literacka Gdynia),入围《政治》周刊评选的艺术家护照奖(Paszporty “Polityki”)等多个波兰文学权威奖项。

【译者简介】

毛蕊,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译有《机器人大师》《技术大全》等。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
标签:
文章链接:http://www.dalanmei.com/book-content-37308.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