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美]朗·富勒:美国著名法学家,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
内容简介
“洞穴奇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Lon Fuller)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富勒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在富勒的原作中,正反投票结果为2:2(一人弃权),有罪判决最终得到维持。
内容简介
时隔50年<br />《哈佛法律评论》官方再次开审<br />6 位法学家重启激烈论战<br />呈现一场全新的思辨盛宴<br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br />在《哈佛法律评论》<br />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br />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br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br />因缺少食物<br />大家约定通过抽签<br />杀死并分食其中一人<br />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br />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院<br />在这场举国关注的世纪审判中<br />富勒一人分饰五角<br />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审判<br />呈现了人类对法律的极致思辨<br />一举成为法律领域的经典<br />是无数法学院学生的入门必读书<br />50年后<br />《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br />重启了这场思辨盛宴<br />仍然是同样的案情<br />仍然是同样的困境<br />6位资深大法官与顶尖法学家<br />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论战<br />他们有什么新的观点?<br />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论证?<br />如何驳斥对方?<br />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br />跨越时空 独家完整收录<br />5篇富勒原判词<br />+<br />6篇《哈佛法律评论》新判词<br />【内容简介】<br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院。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50年后,《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邀请6位法官和学者再次审理该案、撰写判词,呈现对此案的重新思考与论战,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沙皮罗撰写评论。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论的完整汇集。<br />【名家评论】<br />编写本案的唯一目的,是把一些有关法律与政府的不同哲学呈现给大家。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这些哲学就向人类抛出了有关选择的现实问题,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而言仍然如此。如果说本案中包含了任何预言的成分,那也不过是因为,这其中所涉及的问题都属于人类永恒的难题。<br />——朗·富勒,美国著名法学家,“洞穴奇案”构造者<br />我对本次新汇集的判词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既非有意否定这些判词中的许多真知灼见,更不是在暗示我自己可以写得更好。我很确定我做不到。但我从这场持续不断的辩论中得到了一个确信:朗·富勒提出的问题给那些担忧法律和法制的人带来的挑战,就像宇宙的起源与终极命运给天文学家带来的挑战一样严峻。<br />——《哈佛法律评论》再审洞穴奇案时邀请哈佛法学院的沙皮罗教授作的导言<br />这本小册子汇集了富勒于1949年所著的五篇判词以及1999年《哈佛法律评论》所发表的六篇新判词以及一篇导言的翻译,希望能用中文把这一经久不衰的永恒难题再次表达出来,或许能激发法律人进一步思考法律与人性、道德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正如沙皮罗教授所言,“美酒不需要青藤,百合不需要镀金”,由富勒教授原创的这个故事从来没有完结,对于孰是孰非的判断至今依旧极富挑战,值得法律人用一生去思考。<br />——高凌云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
[美] 佩珀·舒瓦茨
-
毕淑敏
-
bibi园长
-
Lonely Planet公司
-
田纪云
-
兆海
-
吴伯凡
-
王济帆
-
戴维·M·利维 (David M.Levy)
-
魏明毅
大家都喜欢
-
蔡崇达
-
文聘元
-
莫言
-
蔡崇达
-
[丹]安娜·艾克博
-
胡成
-
凯瑟琳·麦考利夫
-
凯茜·霍姆斯
-
常青
-
胡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