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赠送实体书籍】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南北的猫”

南渡君臣

读书评论:
  • 東寫西讀
    04-11
    两宋肇始皆以削兵为首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众所皆知,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夺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兵柄,系太祖故技重施。有宋一朝抑制武臣,俨然祖宗家法一脉相承不绝如缕。而南渡诸将部曲相称必曰某姓某家之兵,如岳飞“岳家军”、韩世忠“韩家军”、刘光世“刘家军”、张俊“张家军”,这些都表明南宋军队作为国家武装的性质正在淡化,而作为南渡诸将私人武装的性质日趋强化,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主猜忌。
  • 安小屋
    12-02
    刘先生那种笼统的讲中国转向内在的说法个人觉得是不成立的,中国的王朝政治很难找出某种普适的解释模式。
  • 鹤林
    09-10
    论文合集,但是主题明确,文章质量较高。
  • 龙之芥
    11-03
    虞雲國先生的新著《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繼續延續了《南宋行暮》介於傳記與史學研究之間的歷史隨筆寫作風格,旁徵博引,行文簡雅,即是他的史論,也是他讀史觀世的深刻體悟,無論是否認同書中所述和論斷,都不得不佩服他立論的至公與正大。書封及內頁設計也很見用心,《中興四將圖卷》配上趙孟頫「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的名句,是一段慷慨悲愴與波詭雲譎的刻骨歲月,而作為紹興體制的政治推手,時刻不忘把自己塑造成光武帝的宋高宗,最終卻活成了晉元帝的模樣。掩卷之後,如《蘭亭》所言:「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種審視歷史的通感正是歷史的底色。
  • 韧勉
    03-25
    虞云国先生的作品深入浅出,文笔优雅,听说要出南宋通识读物第三本啦!
  • 风华轩主
    09-16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全书论述了靖康之耻后的南宋政治环境,力图还原真实的中兴之主宋高宗。
  • 久道
    11-19
    作者认为,苗刘之变是高宗扬州大溃逃后群情激奋的后遗症。杀岳飞是在绍兴和议以后的一个月,已经完全不涉及阻扰议和的问题了,高宗这边属于泄私恨。秦桧执政时期的文字狱和严厉,在宋朝是非常罕见的,难怪高宗也要和他做切割。另外批了《历史的严妆》,说外国学者无法设身处地代入中国史语境,老是喜欢对徽宗、秦桧之类作“理解之同情”。
  • songtong2010
    12-04
    作者的网络作品合集,基本是通篇未动,史观全取刘子健,或者说是全取某些影射意味明显的海外史观。具体说,作者基本预设好了立场:北宋的外在性,由文化体现。南宋的内在性,也是文化体现。高宗除了耍弄权术,不惜生民福祉。先不说文化到底是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宋朝的经济远没如此强大,积贫积弱,外患频仍,这种国家如果是范本,那也真是因为文人看来,北宋士大夫过于“自由”,最后就是个亡国破家的下场。但对比之后开局好的多的南明,不能不说高宗绝对是人物。对历史的评述如果都预设好了立场,比如明史的史臣,那就是怎么看都是立场里的东西,以史为鉴干脆就是笑话了。
  • 洛圣都老崔
    08-13
    宋粉(吹)震怒书。读史能骂得畅快一点挺好。什么时候岳飞墓前能跪一个宋高宗,国人才算是走出【上讳】制的迷梦了吧。
  • 库库子
    08-20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绍兴体制即刘子健所说的独裁模式。宋高宗与其代理人秦桧大权独揽,镇压朝野所有持异见的官僚与士大夫。通过禁绝私史,告讦罗织等手段加强对思想言论的控制;以政治的暴力性与恐怖性迫害反对派。在这种体制下达成的中兴,不是岳飞、宗泽与李纲心目中的中兴,也不是中原父老的中兴,只是宋高宗一人的中兴!这位“中兴圣主”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确保君权的利害计算,与苍生祸福了不相干。在每个独裁君主的心中,孟子的话是全然颠倒的:“君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轻!”
  • 巴克利
    11-07
    宋高宗也是个人才。其实他上台时的局面非常难,有流寇叛军,有女真人虎视眈眈,还有骄兵悍将和鼓噪不休的文人。他硬是用走平衡木的技巧一个个拔掉了这些暗桩。如果不服大家可以比对下类似的南明
  • 城南花不开
    08-28
    有旧文,也有新作。比较喜欢开篇对南宋诸史问题的大概括,以及后面的几篇书评。书中大量引用了刘子健先生的大论断,政治史的视野分析了绍兴体制对南宋的影响。宋以后的中国何以转向内在?书中透露着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对宋高宗这位所谓的“中兴之主”给以客观的评价。想起冯友兰先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里所写的“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也”,有这样的君主与权相,宋人也只得偏安江南。毕竟在他们看来,君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轻。书中最后介绍了刘子健先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目前大陆出版的也只有他的那本《中国转向内在》,另外的《两宋史资料汇编》、《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王安石及其新政》都未在大陆出版。
  • 维舟
    06-18
    对南宋初期的政局把握颇到位,突出宋高宗在打造绍兴体制中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权力结构下,君权为首,相权仅为执行,而士大夫理想则更边缘化。也因此,作者对突出秦桧相权的寺地遵研究结论颇不以为然,《朱熹的历史世界》似未提及,而独推重刘子健的判断——不过刘子健对南宋并非一概贬低,在本书中则将“转向内在”视为中国活力的丧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评色彩。盖其视南宋为一个“残缺的宋朝”,很多断言也基于一个反历史假设,即岳飞时或有可能收复山河。书中的评价用语略陈旧,颇似“以史为鉴”的那种政论风,论史也多品评人物、论政得失,这些方面较传统,对苗刘兵变、中兴瑞应图等的研究有新意。
  • 晓林子悦
    09-16
    可与刘子健的《中国转向内在》交叉阅读,围绕宋高宗这一关键时期,探讨“中国转向内在”的发生机制和形成过程。作为专题文集,核心突出,功课扎实。1.绍兴体制的确立。不只着眼于合议,而是从大的概念上去分析它对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的全局性的覆盖功能。2.形成绍兴体制的关键是专制的集权,为了收回军权,皇权与相权达成了勾连,最后乾纲独断。3.具体事涉岳飞之死、苗刘之变、削兵权、高宗与秦桧的关系及两人自我形象的建设,并有高宗朝几位宰相的起落、军事状况、孝宗的处境等议项。4.终篇概括解答为何转向内在。虞云国认为,在君主政体下,君相关系实际上决定着朝政的运作方式,宋高宗是一个谙于权术的皇帝,他留给南宋和后世的遗产,就是一种倾向于绝对独裁的君主专制权力。
  • bookbug
    12-27
    《南渡君臣》则非专著,乃虞云国以高宗朝历史、政事及人物为核心的专题论文集,杂以少量书评及读书记,故而年代跨度颇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年止,体例上不甚统一,但可读性尚可。《绍兴体制与南宋史诸问题》《从靖康之变到建炎南渡》两篇提纲挈领,是虞先生南宋史的总体性思考,有总论性质,其后写岳飞与高宗君臣关系、二次削兵权、秦桧专政、绍兴更化及内禅诸篇则更见功力。“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虽说南渡始于靖康,但南宋一朝历代的偏安与苟且,实则缘于高宗, 缘于他一手打造的绍兴体制和恶性集权。 王夫之论其“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称臣于骄虏,而无愧怍之色;虐杀功臣,遂其猜防,而无不忍之心;倚任奸人,尽逐患难之亲臣,而无宽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幸存以享湖山之乐”,诚哉。
  • 中世与近世之间
    09-30
    比想象中好很多,至少从认识论的层面,完全可以作为当下南宋初期政治史的代表性著作,且写法略通俗,也适合入门。不过作者还是集中于人物分析及评价,没有太多制度史分析是其缺陷,有关中兴话语的操纵分析切入点很好也比较有深度。总体看作者对话的对象及吸收的成果大体不出刘子健、寺地遵、蔡涵墨三位学者,本书收入相关的书评。本书重点分析了宋高宗及秦桧打造的绍兴体制,不论是对岳飞之死的理解,崇文抑武的祖宗家法影响,还是君主独裁体制的确立,均需以此体制的作为出发点。作者对于此期的君相关系及南宋一朝的权相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评价,当然充分肯定宋高宗主要角色的观点并不新鲜。作者对苗刘兵变的评价十分到位,可为定论。张俊御筵菜单、秦桧专政形象及对宋高宗的评价等论述中能鲜明的看到作者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这点在台谏一书中也有体现
  • 头就这么疼星人
    12-09
    这历史吧,总是越读越眼熟呢。。。
  • 教主道君皇帝
    08-27
    所有篇什都在上海书评上读过。原来的错误几乎没修改,图版基本达不到印刷标准。
  • 纳豆
    09-15
    建炎绍兴交更当时,外有金兵虎狼之师大举南下,内有流匪作乱此起彼伏。摆在宋高宗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然而外患未除,对内却大赞“中兴”,进一步强化了舆论管控和专制力度。全书围绕“绍兴体制”的建立,生动描绘高宗收兵权、诛岳飞、立权相等等一系列打造专制独裁帝国的政治手段,纤毫必显入木三分。绍兴体制的建立使南宋从一个士大夫治国的天下转变成了“定于一尊”的言论钳制独裁帝国。读史可以明智,真是诚不欺我。